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8月26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22年826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李大川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闻大翔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西藏、新疆工作放在整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大局中通盘考虑。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是党中央关心西藏新疆发展、关爱西藏新疆各族群众的重要举措。“组团式”支援工作实施以来,西藏新疆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更加系统精准、医院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当地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5场,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先生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先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闻大翔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院长任轶先生

首先请李大川副局长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向大家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开展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和新疆工作,提出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进一步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标对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国之大者”,与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先后确定了西藏“1+7”和新疆“7+1”地市级及以上医院,去年又将西藏的13个县人民医院纳入支援范围。7年多来,通过不断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有效提高了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探索出一条加快西藏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各支援医院集中优势力量帮扶受援医院。截至2021年底,西藏受援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56%,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89%,已有419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13种一般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治疗。202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1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近三年分别下降了19.5%和35.3%。新疆8家受援医院实现了一批重点专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已有332种急危重症不出自治区,1914种常见病不出地州市。目前受援的16所地市级以上医院均建成三级医院,其中15所建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也为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和满足日常医疗服务需求打下坚实基础。这次在西藏的疫情处置过程中,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重症患者收治定点医院,其他7所受援的地市级医院作为当地定点收治医院为疫情处置了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派出专家到各地市指导患者救治工作。

二是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以来,已向西藏、新疆选派高水平医疗人才2500余名,为西藏、新疆帮带医疗团队千余个、医务人员5800余名,精准培养不同层次医疗骨干1万余名,有计划有步骤接收4000余名医务人员到对应的支援医院培训进修,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医院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支援医院在选派技术骨干的同时,也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受援医院,帮助西藏、新疆各医院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共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改善服务流程8450余项,受援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是党中央关注边疆民族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将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质量,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我主要介绍以上内容,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新华社记者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已有2500余名组团式援藏援疆医疗人才奔赴西藏和新疆,能否介绍一下组团式援藏援疆是如何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是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过程中,中央组织部会同我委宏观协调指导,及时研究政策,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指导。各支援省份和西藏、新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期沟通交流,协调推进工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帮扶过程中,一是创新“以院包科”机制,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首次提出“以院包科”的支援模式,围绕当地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有针对性的集中力量加强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具体做法是在坚持一个省市负责支援一家医院,并明确一家牵头单位负总责的“组团式”支援基础上,分别确定一家支援单位分别帮扶受援医院一个或几个科室,支援任务不结束,结队关系不脱钩,集中支援省份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各受援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采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努力为当地打造一支持“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培育一批好医院、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这个战略目标。注重将先进诊疗技术和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当地,变“输血供氧”为“造血制氧”。各支援医院选派技术骨干的同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到受援医院担任受援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等职务,帮助西藏、新疆各医院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西藏新疆各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高质量提升。

三是创新开展“柔性支援”,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以及管理人才远程指导等方式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拓展。例如,通过建立“上海市杨浦区-日喀则拉孜县”远程会诊中心以及云上妇幼会诊系统,实现疑难复杂疾病两地多科共诊,让边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优质的多诊科诊疗服务。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我们都知道,重点专科建设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医疗健康事业的立足点、着力点,国家在强力推进这项工作。在援助过程中,对当地的这些重点专科建设提供了哪些帮助?成效怎么样?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作为援助的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前期充分调研,援受双方充分沟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菜单式定制”模式,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平台”科室能力为基础,全方位带动当地重点专科建设。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大家都知道,适宜治疗前提首先是明确诊断,其次是综合支撑和保障,才能确保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所以从工作刚开始,我们就派出了放射、检验、超声、病理等5个平台科室,以及麻醉、护理、重症等4个支撑学科。这些学科全部都是国家的首批临床重点专科,这样既做强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平台科室,又给兄弟医院派出的优势学科团队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我们这个团队诊断有依据、治疗有支撑、敢做大手术,放开手脚救治复杂、疑难和重症患者。近几年又根据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和又增派了基本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重点优势学科,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组部的“大病不出藏”的总体目标,为当地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再添活力。

二是打造优势学科,发挥辐射引领的作用。通过组团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先后获批了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立了18省级质控中心,获批了24个专科培训基地,辐射带动了西藏7地市和74家县医院,全面提升了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队不以诊治多少例“首例”疑难疾病、成功救治多少例危重患者为自豪,而是以当地同仁能独立常规开展多少项新技术、新项目为骄傲,切实带动了当地“本地”诊治能力显著提升。

举个例子,协和检验科一茬接一茬,连续7年多帮扶西藏自治区医院,整体提升它的临床检验水平。自治区人民医院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完整的检验质量体系,实现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全覆盖,2018年通过了ISO15189认证,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与此同时,我们医疗队还帮助西藏自治区成立临床检验质控中心,通过向7地市和74家县医院收集室间质控标本,有效评估和发现了整体检验质量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持续推动了藏区检验水平全面提升,有力推进了全区检验结果互认的进程,大大方便了老百姓,使组团式援藏成果更好地服务全区和藏族同胞和广大干部群众。谢谢。

中国网记者

很多地方病曾长期困扰西藏地区群众,请问近年来,西藏地区先心病、高原性心脏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情况如何?有怎样的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请闻书记结合上海援疆援藏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闻大翔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2015年8月,上海市启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选派152名医疗人才,向日喀则7个县级医院选派315名医疗人才。通过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推进,目前受援地整体的医疗救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您刚才提到的西藏常见的先心病、高原性心脏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针对这些疾病,上海市持续精准发力,不断提高当地诊疗技术能力,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首先,援助开展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筛查以及医疗救治。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西藏的包虫病特点是流行广、患者人数多,中间宿主多源,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境74个县流行的省区,防控难度高,给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上海市组建了多支医疗援藏队伍,对当地5个县30多个乡镇,开展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B超筛查以及手术治疗等相关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筛查了14000多名。在上海市医疗团队的支持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包虫病筛查救治能力以及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完成包虫病手术治疗575例,而且从过去几年数据发现,随着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提升,每一年包虫病手术患者数量在逐年下降,从原来一年170多例下降到2020年的66例。所以通过落实早发现早治疗、群众健康教育、传染源管理、环境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在日喀则市包虫病高发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积极开展先心病筛查和救治。先心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它可能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西藏受高寒缺氧等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是高发区,上海支持西藏把先心病儿童集中筛查和日常诊查相结合,为了做到早发现,我们把医疗机构日常门诊检查作为发现儿童先心病的一个重要渠道,定期收集汇总相关信息,把门诊发现的一些疑似患儿纳入救治诊疗范围当中。2019年至2021年在日喀则集中筛查了14万人次,累计已经救治了先心病儿童187人

三是提升高原性心脏病的诊疗水平。针对西藏地区高原性心脏病高发的特点,上海市率先将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作为我们首批入藏的重点工作,不断提升高原性心脏病诊断和救治能力。2018年-2021年,仅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就诊治了肺水肿患者1565人次,诊治高原性心脏病患者569人次。目前,日喀则人民医院从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入手,在上海专家指导下加强扩血管降压等治疗,加快患者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肺水肿的患者入院住院3天左右就能够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安全离开。

所以通过“组团式”援藏和西藏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日喀则地区的先心病、高原性心脏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救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健康指数不断攀升。下一步,上海市将不断加大支援力度,推动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提问任轶院长,您有三年援藏经历,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体会,援藏过程中您探索和积累了哪些做法?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院长任轶

感谢记者的提问,刚才兄弟单位介绍了援藏相关工作。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我们在提升医院整体的救治水平和能力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当地百姓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到医院的就医意愿和内地百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想要把党中央对于西藏人民健康的关怀落地落实,使西藏各族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善当地人民的健康观念,改变就医习惯。

于是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各类卫生健康日、纪念日、组织“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及当地专家进行大型义诊宣传活动。针对当地距离远、人居分散特点组织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乡村、到家庭。筛查高原常见病的同时,切实解决各族群众就医的实际困难。为了配合高原地区常见病救治工作,消除部分患者对于手术风险的顾虑,医院制作了藏汉双语宣传片,请一些关节置换、白内障手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百姓关注自身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西藏各族群众的健康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请问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为“大病不出藏”奠定了哪些基础?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

谢谢您的提问。在西藏“1+7”受援医院中,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西藏大病“兜底医院”和“龙头医院”,要解决“大病不出藏”问题的关键是提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综合能力。因此,2015年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时候,由我委统筹协调安排,确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12家委属委管医院共同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各支援医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签订“以院包科”协议,推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逐步建立符合标准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同时,强化重症医学科、手术麻醉科、感染科以及检验影像等平台科室,为提高医院综合救治能力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

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一个西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已经到了中年,但是因为医疗技术水平和交通经费等原因,一直没有进行治疗,病情不断加重,影响了生产和生活能力,家庭负担也日益加重。2020年11月,阜外医院专家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和当地医务人员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起为这个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激动地感谢援藏医疗队的专家给他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这个月初,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七、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已完成交接,仅仅在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支援期间,就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新业务、新技术87项,填补了技术空白29项,申请科研立项37项,健全各类管理制度186条。同时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肺癌和普通外科的多学科诊疗中心。

应该说,经过7年的持续不间断的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目前学科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具备了“大病兜底”的功能。因此,当地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基本解决“大病不出藏”的问题。谢谢。

中新社记者

医院的综合水平是一个地方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支撑和标志,请问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高水平医院和西藏“结对子”,帮助当地医院发展,这样的做法能够给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医院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不只是一个民生、民心工程,更是民族团结工程,是党的事业和国家利益。协和医院领导班子主动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当成自己的“大西院”来建设,变“别人的事”为“自己的事”,转帮扶成为一种联合,推进自治区人民医院建设发展由单向突破到体系建设、从技术发展到机制体制、从外在推力到内生动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长效帮扶和发展机制。

第一,创新精准帮扶思路,提出并践行“大组团”“中组团”“小组团”的帮扶理念。“组团式”援藏队员和受援科室相关形成一个“小组团”,每个队员作为桥梁和纽带,使双方科室和医院形成“中组团”,支援医院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中央部委和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相关厅局级形成“大组团”,发挥“组团”的优势,形成合力,推进这项工作。不仅传授了技术、经验,更带动了受援科室形成了与援助科室相同的工作作风和文化根基,“一人援藏、全科上阵”,共同的成长已经让双方科室血脉相连,通过线上线下、京藏联合、团队作战,自治区医院救治急、危、重、难疾病的能力显著提高。

第二,着力建强本地人才队伍,形成前后协调、医教结合、全员参与的援助机制。一方面推进分层次培养,针对学科带头人采取“一对一”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对青年医师我们建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立体化培养手段,强化基本功,通过现场教学、统一授课、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水平、更新理念、强化标准;长期进修培养学科综合人才,短期培训解决临床急需的问题,专项学习强化技术能力。七年来,仅协和医院一家医院就帮助本地培养了医护人员近300人次,在家门口开展学术交流200多次,持续不断完善人才的梯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队伍,让学科建设有后劲、可持续。

第三,移植协和管理经验,不断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我们以协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为蓝本,因地制宜制订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章程》,坚持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办院方向,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实行专家治院、制度管人、流程管物、管办分开、集体决策的全新管理模式,医院发展的目标、路径以及制度规范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们在“组团式”援藏的第二年,就把协和“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考核什么”的经验移植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强力推行绩效工资,制定了适合当地医疗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绩效考核与工作的质和量挂钩,这一机制首先在影像科试点,再逐步向全院推广,效果显著。CT、核磁等大型检查的预约时间从2周降至3天以内,超声检查实现了零预约。通过绩效考核提高了全院职工积极性,提升了干部的执行力以及医院的整体运行效力,使患者就医更便捷,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培养受援地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将会产生长远效益,请问上海在对口支援新疆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闻大翔

谢谢您的提问。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深刻领会党中央治疆方略,准确把握卫生健康援疆工作方向,始终坚持长远发展和短期效应兼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上海的医学教育资源,围绕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临床骨干医疗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助力喀什地区构建完善的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一是强化喀什地区学历教育培养体系。“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先后委托上海健康医学院为喀什地区定向培养医学本科人才,截至目前,已培养了124名医学本科人才。同时,依托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为喀什地区定向培养医学研究生人才,目前已经培养了42名。同时,上海援疆对口的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还开设并招收了高职临床医学和高职护理学的学生,在上海和喀什两端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系统卫生人才学历教育培养体系。

二是构建毕业后教育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上海通过“组团式”援疆助力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积极打造南疆医学高地,创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临床医学毕业后培养搭建平台。利用上海援疆资金,依托上海的公共卫生资源,按照“打基础、育骨干、拔尖子”3个层次为喀什地区构建公共卫生毕业后教育培养体系。“打基础”是指公共卫生医师强基培训,将上海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课程引入喀什,面向新入职的公共卫生人员开展系统毕业后教育,实现从“学校人”到“单位人”的转变。“育骨干”是指在南疆地区率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骨干人才培训。“拔尖子”是指选拔当地优秀医学和专业业务人员到上海进行专科进修、培训,为喀什地区培养公共卫生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持续推进临床骨干医疗人才培养。上海通过医生来沪进修,通过派专家到喀什进行指导,手把手教学以及通过远程教学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医、教、研的定向培养,提高医院骨干医师综合能力和素质。针对新疆地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他们在治疗上外转率比较高的情况选择上海优势学科、优势医院加快推进相关病种学科的诊疗中心建设,先后在那边建立了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肿瘤科等多个诊疗中心,同时派上海相关领域专家作为首席专家赴新疆进行指导和支援,特别加大对疑难病症患者的诊治,对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开展全方位指导,提高当地的医疗诊治水平和医教研综合水平,降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患者在治疗上的外转率。

“十三五”期间,在做好学历教育、毕业后和临床骨干医学人才培养的同时,上海还开展了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讲座、培训,累计覆盖了当地医务人员3万余人次。我们今后将不断地强化政策支持、人才扶持,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的援疆工作,进一步提升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能力。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请问任院长,西藏的环境比较艰苦,在援藏过程中医疗队员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口腔专科和其他医学专科相比援藏时有什么特殊地方。你们是怎么定援藏计划的?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院长任轶

西藏地区处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艰苦,在高原从事医疗工作,客观上比内地难度大很多。举几个例子,首先,医务人员怎么尽快与当地的医务人员、患者尽快交流,得到当地的认可,我们的经验就是一个字“快”。要求我们的医疗队员展示自己高超的业务水平和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争取第一时间参与到医院的门诊、病房、手术、教学、科研当中去,用最快的速度得到当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任。

其次,要克服高原缺氧对身体的考验,西藏处于低压缺氧的环境中,在进行高强度工作的同时身体会面临严峻考验。但是我们队员在相关医疗专家指导下尽量克服,在保证自身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好医疗援藏工作。

第三,是要克服一些心理上、情感上的困难。医疗支援期间与家人肯定聚少离多,彼此的思念常常萦绕心头。虽然我们要求大家每天跟家人通一次视频或者电话,但是也无法做到作为父母或者作为子女对家庭责任的付出。我们的队员无私奉献的同时,家属们也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他们的援藏工作,这样的默契让人感动。当面对自身或家庭的困难时,无论是当地的党委政府,还是后方的各级党委部门都第一时间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爱,切实解决了实际困难。

虽然医疗援藏工作面临很多困难,这一路也总是充满关心、温暖和感动,正是“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努力工作的动力,“无怨无悔”是每一名援藏医疗队员的心声。

刚才这位记者提到了口腔援藏,很抱歉,我之前去的时候不是作为口腔医院援藏去的,所以暂时还没有办法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抱歉。

健康报记者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也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很多健康获益,那么当前这项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安排?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

由于历史原因,西藏、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经过7年的“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两个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结果来看,16家受援的省级、市级医院距离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差距更大。同时,在高原病的研究与防治、群众的健康素养方面还有突出短板,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按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坚持目标导向,从实际出发,移植支援医院的优势学科、管理经验,健全医院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运营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支援工作的时间表、施工图,有针对性地加强支援工作,推动受援医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是优化“以院包科”支援工作机制。一方面综合考虑受援科室发展规划、服务能力、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等,统筹调度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继续聚焦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和特色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各受援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医院的科研和临床优势,加强高原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着力解决高原医学研究重大课题。另一方面,推动防治结合。在保持现有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力量不变的基础上,关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工作,支援专家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引导受援地区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实现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防治结合。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精准性、科学性。援受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推动“师傅带徒弟”向“团队带团队”转变,坚持帮带成效和跟学成果的双向考核,全力提升医务人员综合能力。

四是做好援派人员的保障。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组团式”援藏援疆号召,克服困难、勇于担当,为西藏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7年间,共有3名医疗队员牺牲在“组团式”援藏援疆的岗位上,他们中有的不到40岁,有的曾是第一批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队员,有的牺牲后捐献器官成功救助了5个生命。他们的事迹体现了新时代医务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会同各有关单位进一步落实好援派人员各项保障和倾斜政策,为援派人员支撑起坚实后盾。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由于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援藏和援疆工作很辛苦,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请问对于长期援藏援疆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福利方面有什么鼓励和支持政策?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闻大翔

感谢您对医疗援藏援疆工作的关注和对援藏援疆人员的关心,我介绍一下我们对援藏援疆医务人员的一些工作。

一是保证援藏援疆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的薪酬和基本福利的待遇保障,按照他们原来本单位同级同类的专业人员的平均水平来支付。同时,援藏援疆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以及职务聘任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和安排。另外对于派出单位,也按照相应规定对援藏援疆医务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和通讯费补贴,还享受御寒制装等一次性补贴。

二是要做好援藏援疆医务人员生活保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提供医务人员的伙食补贴,也购买一些健身用品,藏区的医疗人才公寓还专门为他们在当地驻地安装了双回路供电线路配置,提供24小时的弥散氧,基本解决了他们在高海拔地区人才公寓有时候会遇到的停电、停水和高原缺氧这样一些问题,改善援藏援疆医务人员和专家的生活条件与环境。

三是做好援派医务人员的个人保障。包括所有的医疗费用都予以报销,每年对医务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进行维稳,也为每位援派的医务人员的家属安排了家庭医生来主动对接服务,做好他们的医疗保障。为了防止和应对医务人员发生一些突发的人身意外,上海市成立了专班,建立了援派人才工作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比如,有一位医生到了日喀则工作,因为高原缺氧出现了急性肺水肿,我们马上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连线当地和上海专家及时会诊,对他的病情进行判断,并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安全将这位肺水肿的医生转运到低海拔地区进行进一步诊治,这样从机制上更好地保障援藏援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所以在今后还是要持续优化各项政策,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对长期援藏援疆医务人员的服务和保障,让援藏援疆的医务人员能够安心、舒心地在藏在疆开展工作。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让雪域高原有了更多的“好门巴”,让西藏、新疆各族群众感受到医疗惠民更加的舒适、便捷。

今天的发布会四位嘉宾向大家介绍了整体上援藏援疆工作相关情况,也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举办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

(来源: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