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有关情况。
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已经从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三大指标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0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7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医疗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医疗管理规范化;优化管理机制,推动质量管理精细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诊疗服务整体化;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医疗技术现代化,为医疗质量、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久前出版的《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量质效协同提升,技术水平持续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医疗服务量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医疗卫生服务基础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亿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手术人次由2005年的3680万增加至2018年的6172万。
二是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达42.6%。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
三是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下降幅度非常之大。
四是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例如,在世界上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开展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救治大面积烧伤、化学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肝癌早诊早治、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医疗技术和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自1997年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后,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在心血管领域,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
郭艳红指出,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康中国”“质量强国”战略,以问题为导向,继续深化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聚焦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加大建设力度;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