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级检察机关更加准确把握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重点和办案方式方法,以检察履职促进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提高。

 

2023年,最高检专题部署各级检察机关聚焦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办案工作。各级检察机关针对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噪声污染问题办理公益诉讼940余件,有力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噪声污染防治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机动车“炸街”、广场舞扰民、夜间违规施工等噪声污染问题反映强烈。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4件,涉及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等类型的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具有瞬时性、流动性等特点,对调查取证的专业性要求高。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检察机关通过调配检察技术人员参与办案、邀请“益心为公”专业志愿者提供技术支持、借助技术取证设备等方式,高效完成超标噪声排放的取证工作。噪声污染问题较容易反弹,涉及行政部门多,需要构建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噪声污染防治格局。典型案例还体现了检察机关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推动噪声污染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比如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通过办案推动行政机关细化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并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积极推进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等工作。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入推进“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高质效办案促进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找准、抓实检察公益诉讼融入服务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的切入点,围绕重点,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同时结合办案,持续推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体系,更大范围汇集噪声污染防治合力。

 

关于印发《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噪声污染防治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始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等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依法能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取得积极成效。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噪声污染防治领域检察公益诉讼走实走深,最高人民检察院选编了“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等4件典型案例。现印发你们,供参考借鉴。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24年4月3日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1.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2.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3.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建筑行业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4.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广场舞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  机动车“炸街”  “益心为公”志愿者

 

【要旨】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机动车夜间“炸街”扰民突出问题,检察机关发挥行政公益诉讼协同优势,督促多个行政机关依法协同履职,开展专项整治与长效防治,并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办案,以公开听证、问卷调查、现场评估等形式跟进监督,提升监督质效,守护人民群众安宁生活。

 

【基本案情】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商城大道等多条交通主干道长期存在机动车夜间轰鸣行驶“炸街”,产生的瞬时噪声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安宁。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义乌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上述交通干道沿线居民小区划定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噪声限值为55dB(A),突发噪声最大声级不得超过70dB(A)。经多次现场监测,上述区域22时-24时之间高频出现机动车瞬时轰鸣,检测数据为74-85dB(A),超过噪声限值,存在噪声污染。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引发人民群众频繁投诉举报,但始终未得到有效整治。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3年6月,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义乌市院)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提报线索以及12345热线等平台投诉举报信息发现案件线索。为解决机动车“炸街”噪声瞬时性取证难题,义乌市院主动邀请环保领域“益心为公”志愿者专家参与指导调查取证,经使用数字声级计、经纬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多频次、多时段、多点位现场监测,向公安交警部门调取路段监控,调取有关行政执法卷宗等,查明上述区域夜间存在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的事实,在监测时段,有12辆机动车超标排放噪声,其中9辆机动车被擅自改装,损坏消音管、加长排气管,并以轰鸣、疾驶等方式制造噪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第十六条、第九十条等规定以及相关部门“三定方案”,公安机关对机动车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及道路交通安全负监管职责,生态环境部门对辖区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义乌市院于8月25日依法行政公益诉讼立案。9月5日,义乌市院召集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义乌市公安局召开磋商会,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噪声敏感建筑物重点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检查督导、联合执法、宣传教育、行业治理等长效机制达成一致意见。9月6日,义乌市院向义乌市公安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对擅自改装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开展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问题集中整治。同日,义乌市院向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发送磋商函,建议其会同公安交警等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并建立检查督导、联合执法、宣传教育等长效机制。

检察机关监督后,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义乌市公安局结合各自职能积极落实整改,分别于2023年10月24日、11月5日书面回复。义乌市公安局对涉案9辆违法改装机动车行为依法查处,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出行政处罚,责令恢复原状;开展机动车“炸街”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非法改装、“炸街”机动车613辆,打击竞速“飙车”团伙1个;联合生态环境部门设置高噪声车辆严管区并设立警示牌,向机动车车主以及车行、修理厂等发送提示短信、行业倡议书加强警示教育和宣传引导。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牵头制定《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细化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共妥善处理噪声投诉1200余件,立案查处334件,并在全国率先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积极推进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等工作。

2023年11月初,义乌市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整改效果跟踪观察,在重点整治区域发放调查问卷150余份,居民对机动车“炸街”专项整治行动知晓率、满意度均达80%以上;调取12345平台投诉举报信息,机动车噪声类投诉举报已降至个位数;同步开展现场监测,多日监测数值均符合噪声限值要求。义乌市院于同年11月22日召开听证会,对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听证员对本案整治成效充分认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遂于同年11月30日作出终结案件决定。

 

【典型意义】

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安定。检察机关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专家,参与指导调查取证、开展社会调查、整改成效跟踪评估等工作,提升检察监督质效。办案中,综合运用磋商、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建立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处罚警示、宣传引导、行业治理等长效机制,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  城市高架桥道路  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认定

 

【要旨】

检察机关针对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多元、成因复杂问题,依法查明“先有路”“后有房”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有效推动问题解决。

 

【基本案情】

江苏省南通市东方大道高架快速路于2013年8月建成通车,全长12.9公里,限速80公里,双向6车道设置。截至2023年4月,日通行车流量增至6万辆次,是当地城市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以来,该高架路沿线两侧新建7个商品房小区,临街建筑物均为三层以上住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的规定,应执行4a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夜间噪声限值55dB(A))要求。经多次检测,沿线居民小区夜间环境噪声平均值60.6dB(A),噪声污染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新建小区居民生活。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3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南通开发区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的东方大道高架快速路开发区段噪声扰民的线索。该院分析研判后于4月6日依法立案,经实地勘验、调取城市规划资料、询问沿线居民,查明案涉高架道路噪声产生原因。

南通开发区院于2023年4月16日邀请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志愿者代表,并邀请环保领域专家学者召开听证会,论证噪声产生的原因,明确防治责任主体和监管责任主体。听证员一致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在交通干线两侧等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应当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措施。在“先路后房”情况下,案涉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简称开发商),有义务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及“三定方案”,开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区住建局)负有监管职责。

南通开发区院于4月27日向区住建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对开发商落实减振、降噪措施的监管职责,减轻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应对车流量增大、道路使用年限增长、人为噪声等问题引起的交通环境重大变化,该院组织生态环境、公安交警等5家单位召开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磋商会,就规范城市空间布局、防噪声距离划定、道路维修养护、重点路段噪声排放监测、改装车辆监管等溯源治理工作达成共识。

收到建议后,区住建局积极整改,联合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交警等部门制定《东方大道高架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运行环境噪声智能监测平台,部署沿线5个噪声监测点位,实现噪声动态监测;督促6家开发商落实降噪费用,推进3000余米隔音声屏障工程建设。该局于6月9日复函称尚有1家开发商未落实噪声防治费用,有关工作仍在推进中。检察机关跟进调查,发现开发商南通某置业有限公司对治理方案中要求履行的义务不持异议,但因资金筹集等原因,500米道路声屏障设施未按期建设,临街住户声环境持续受到侵害。为确保受损公益及时得到修复,南通开发区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多次参与会商,提出由行政机关代为履行污染防治措施,另行向房地产企业追偿的建议获采纳。2023年7月,属地管委会将500米高架声屏障安装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经招标程序后投建完成。经行政机关后续追偿,开发商最终承担相应费用。

南通开发区院邀请志愿者共同对高架路沿线居民进行回访,均反馈居住声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该院持续关注沿线多个监测点位两个月内数据,确认夜间平均噪声处于55dB(A)以下。2023年10月30日,南通开发区院作出终结审查决定。

 

【典型意义】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来源多样、类型交织、成因复杂,责任认定难、污染治理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借助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明确“先路后房”时的责任主体。综合运用公开听证、磋商、检察建议等手段,督促相关主体依法履职。检察机关推动行政机关先代为履行,推进噪声污染防治进度,同步支持行政机关开展后续追偿,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建筑行业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系统治理

 

【要旨】

针对建筑行业违规作业、夜间施工产生的噪声扰民问题,检察机关借助技术支持查实噪声超标问题,综合运用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查处违法问题,推动建筑行业噪声污染的系统治理。

 

【基本案情】

2022年以来,江西省鹰潭市中心城区腰沙黄家安置房、星河汇小区建设点、朱埠刘家拆迁区等建筑工地未取得夜间施工许可、深夜施工甚至通宵作业,建筑施工噪声直接向周围环境排放,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夜间55dB(A)的限值,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3年5月,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鹰潭市院”)收到江西省人民检察院交办的《关于鹰潭市辖区内群众拨打12345政务热线涉及建筑工地噪声扰民来电诉求的线索》后,调取2022年以来市政务服务热线受理的865条建筑施工扰民投诉明细,并走访群众、实地勘验,查实部分施工单位没有取得审批许可夜间违法施工,或脱离实际长期申请夜间施工;部分工地未按规定安装降噪设备或采取降噪措施,未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告知附近居民。检察技术人员对辖区内腰沙黄家安置房、星河汇小区建设点、朱埠刘家拆迁区等7个投诉较多的建筑工地进行分时段、多点位检测,采集检测数据28份。检测结果显示,部分工地夜间(22:00至次日6:00)排放值为66.2dB(A)-79.1dB(A)之间,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夜间55dB(A)的限值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鹰潭市院于5月25日依法立案。后鹰潭市院邀请鹰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鹰潭市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鹰潭市城管局)、群众代表召开听证会,进一步分析噪声产生原因和相应监管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工程所在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对超标排放建筑施工噪声及未取得许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夜间施工产生噪声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据鹰潭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鹰潭市城市管理行政权力清单》的规定,鹰潭市城管局对中心城区范围内建筑施工未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超标排放噪声的行为具有监管职责。6月5日,鹰潭市院向鹰潭市城管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核查辖区内夜间施工扰民情形,统筹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建筑行业噪声污染。

收到检察建议后,鹰潭市城管局对涉案的7个建设项目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相关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同时,鹰潭市城管局印发《关于开展建筑行业噪声污染的专项行动方案》,对辖区内60余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对30个未经夜间施工审批或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建筑单位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12个建设项目安装降噪设备,增设公示告知牌80余个,新设噪声监控设施等22处。7月28日,鹰潭市城管局回复整改情况。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建筑企业脱离实际长期申请夜间施工、监管合力不足等问题,2023年8月,鹰潭市院向鹰潭市住建局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开展建筑行业禁噪集中整治行动,强化夜间施工审批及后续监管,建立噪声污染长效治理机制。鹰潭市住建局专门成立巡查组对本级监管40余个项目进行安全巡查和噪声监测,联合鹰潭市生态环境局、鹰潭市城管局确立了常态化巡查、信息联络、联合整治等多项工作机制,运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形成了监管合力。9月18日,鹰潭市住建局回复整改情况。此外,鹰潭市院专门组织在全市开展“整治建筑行业噪声污染”专项监督,对全市60余个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进行监督。

2023年9月,鹰潭市院组织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中心、群众代表参加整改“回头看”,对7个施工现场进行建筑噪声检测,均控制在50dB(A)内。根据鹰潭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馈,2023年7至9月全市建筑行业夜间施工扰民投诉较上半年下降约95%。

 

【典型意义】

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建筑施工噪声,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检察机关借助技术检测手段有效解决建筑施工噪声污染认定的技术性难题,通过召开听证会议厘清行政机关职能,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行动推动行业整治。向行业主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源头预防及后续监管,促进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标本兼治。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广场舞噪声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广场舞  多部门联动履职

 

【要旨】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广场舞噪声污染问题,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督促协同作用,推动有关行政机关联动履

职,通过常态化日常巡查、设置噪声检测设备、与广场舞健身团体签订控制音量倡议书等方式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基本案情】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辖区内西清公园、平安公园、石刻园、新石中路与民心河交叉口小广场、东三教街与民心河交叉口小广场等5处场所每日7时至11时和19时至22时有多个广场舞爱好团队进行广场舞健身活动,播放音乐均在80dB(A)以上,个别团队播放音乐达100dB(A)以上,超过《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6:00-22:00)的60dB(A)限值,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3年4月,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桥西区院)在开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西清公园等5处广场舞噪声污染问题。经桥西区院现场勘查,噪声超标问题属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石家庄市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生态环境部门负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噪声污染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公安部门负有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实施治安管理的职责,园林部门负有对相关公园噪声污染实施管理的职责。桥西区院依法于5月24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经调查取证,桥西区院于6月5日向区环保分局、区公安分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上述5处噪声污染问题进行治理;6月26日向市园林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对未遵守游园规定的人员进行劝阻,未能制止的,按照法律规定移交有关执法部门处理。为推动部门联动,市检察院于6月28日组织召开生活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圆桌会议,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以及相关行政机关代表参加。参会人员一致认为,相关行政机关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针对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

区环保分局、区公安分局、市园林局按照检察建议的要求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分别于7月27日、8月1日和8月24日作出书面回复。同时,三家单位制定工作联动方案,对广场舞噪声超标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和综合治理,除采用噪声检测设备开展实时监测、常态化巡查外,还与38个公园广场舞健身团体签订控制音量倡议书,并深入周边23个居民小区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宣传并发放1200余份宣传材料。市园林局积极修改完善公园的游园守则,针对健身娱乐人员的活动区域、活动时限和播放音量等做出详细规定,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了治理成效。

8月底,桥西区院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到现场跟进调查治理成效。经实地检测,广场舞音乐均已低于60dB(A)的限值,噪声污染问题得到明显改善。8月31日,桥西区院依法对该案作出终结审查的决定。

 

【典型意义】

广场舞噪声污染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难题。检察机关深入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动多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有效破解困扰群众的广场舞噪声污染“老大难”问题,实现还“静”于民。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 守护人民群众宁静生活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就检察公益诉讼

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例有哪些特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噪声污染防治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噪声污染防治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此次典型案例发布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噪声污染防治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始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等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聚焦噪声防治领域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取得务实成效。

一是统一部署噪声污染防治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以法治力量保障安宁和谐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噪声污染投诉举报数量持续增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最高检专题部署各级检察机关聚焦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办案工作。各级检察机关针对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噪声污染问题办理公益诉讼940余件,有力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助推压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凝聚协同共治合力。噪声污染的来源多样、类型交织、成因复杂,涉及不同行业和监管部门,容易出现职责不明、衔接不畅等问题。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督促协同作用,促进有关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定职责。同时,结合办案推动完善噪声污染监管责任体系,促进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协同治理效果。江苏省检察院办理噪声污染治理专案,推动13个设区市政府制发文件明确噪声监管责任部门。三是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益诉讼办案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注重精准规范办案,统筹法理情有机统一,不搞“一刀切”,力争做到守护群众正常生活安宁与服务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赢。江苏省无锡市检察机关办理某汽车企业噪声污染案过程中,推动当地政府及相关行政机关协调场地用于企业货车停放,并将货车道路运行线路评估纳入规划,避免噪声扰民及安全隐患。

此次专题发布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发挥工作示范作用,推动各级检察机关更加主动融入服务噪声污染防治行动,以检察履职促进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提高。二是发挥办案指引作用,促进各级检察机关更加准确把握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重点和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三是发挥以案释法作用,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施行和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噪声污染防治的关注与认同。

 

问:本次发布的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有哪些特点?

答: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4件,涉及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等类型的噪声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聚焦噪声污染防治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噪声污染防治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机动车“炸街”、广场舞扰民、夜间违规施工等噪声污染问题反映强烈。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协同履职,开展专项整治与长效防治,有效整治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守护人民群众安宁生活;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检察院推动有关行政机关通过常态化日常巡查、设置噪声检测设备等方式,破解困扰群众的广场舞噪声“老大难”问题;江西省鹰潭市检察院针对建筑行业违规作业、夜间施工产生的噪声扰民问题,综合运用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查处违法问题,保障居民正常休息。

二是注重借助现代科技和专家力量,破解调查取证难题。噪声污染具有瞬时性、流动性等特点,对调查取证的专业性要求高。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检察机关通过调配检察技术人员参与办案、邀请“益心为公”专业志愿者提供技术支持、借助技术取证设备等方式,高效完成超标噪声排放的取证工作。江西省鹰潭市检察院检察技术人员对7个投诉较多的建筑工地进行分时段、多点位检测,采集检测数据28份,查明部分工地超标排放噪声。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主动邀请环保领域“益心为公”志愿者专家参与指导调查取证,运用数字声级计、经纬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进行多频次、多时段、多点位现场监测,查明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事实。

三是准确适用法律,督促污染防治主体履行整治责任。司法实践中“先路后房、先房后路”等情形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认定较为复杂。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针对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的认定问题,召开听证会邀请行政机关代表、志愿者、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等规定,认定在“先路后房”情况下,案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义务采取减振、降噪措施,督促住建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四是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推动噪声污染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噪声污染问题较容易反弹,涉及行政部门多,需要构建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噪声污染防治格局。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通过办案推动行政机关细化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并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积极推进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等工作。江西省鹰潭市检察院推动相关行政机关建立常态化巡查、信息联络、联合整治等多项工作机制,形成了监管合力。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检察院助推行政机关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宣传,完善公园内健身娱乐人员的活动守则,保障社会共治成效。

 

问:下一步,检察机关将采取哪些举措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深入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答: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找准、抓实检察公益诉讼融入服务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的切入点,以高质效办案促进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围绕重点,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坚持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深化执法司法联动,继续下大气力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结合办案,持续推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体系。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噪声污染防治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推动更多地区完成噪声污染监管职责划定,建立健全长效噪声污染防治机制,推动噪声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促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三是凝聚共识,更大范围汇集噪声污染防治合力。邀请更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线索提供、听证咨询、跟进监督等办案环节,结合案例加大噪声污染防治法治宣传力度,助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氛围。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