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承担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更好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更好建设健康中国,我们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建成了国家科普专家库,出台了管理办法。专家们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创作科普作品、参加“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等,做了大量科普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对专家库进行动态调整,持续充实力量,优化结构。
我们推动建设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许多省份已经建成省级资源库,在制定入库标准、规范审核流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比如将健康科普资源链接到政务公众号、小程序等,大幅提升了群众获得权威科普信息的便捷性。
我们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行业与相关从业人员创作和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举办“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搭建健康科普创作平台,目前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年,遴选出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优质健康科普服务供给。昨天我们在上海也举行了今年大赛的第一场决赛。
我们组织“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最美医生”等先进典型,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义诊巡诊健康宣讲,多年来在新疆和田、四川凉山、贵州遵义、江西瑞金、山东临沂、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地都留下了志愿服务队的足迹。
我们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发布了试行版建设规范,开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等等。各地各级医院积极参与,从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强化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化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将健康促进理念、政策融入医院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经验。
我们今天请到的就是在2022年全国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征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代表,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就是“推进医院健康促进 服务百姓健康”。
我们请来了: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先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先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谢斌先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海如何推动医院开展常态化健康促进?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目前来看哪些做法成效比较显著?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闻大翔:]谢谢您的提问。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促进的主要阵地,广大医务人员是健康促进的主力军。在推动医院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方面,上海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和发力:
一是以制度和政策作为保障。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健康至上的行业文化,加强全市医院健康促进工作”。之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疗机构要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和规划”。今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这个条例作为上海市地方立法,也被上海市人大列入今年正式项目,应该在不久的将来会正式颁布实施。
二是以工作体系和网络建设作为基础。在成立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的基础上,全市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包括37家市级医院在内全市共有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都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而且有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建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纵横贯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
三是以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作为重点。上海市先后制定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有关《实施意见》,包括《管理办法》和《建设规范》,全面推进健康医院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健康促进医院一共125家,有更多医疗机构正在积极申报能够进入健康促进医院的行列。今年新增申报医疗机构数量就有上百家,全市医疗机构以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作为契机,将健康促进的理念和标准融入业务和文化中,通过制定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创造有益于医患身心健康的环境、强化社区健康行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科普等活动和举措,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澎湃新闻记者:]请问华山医院邹书记,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的积极性,针对华山医院职工在健康促进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 邹和建:]谢谢您的提问。像刚才闻大翔主任说过的,医院是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让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去,我觉得应该从多方面发力:
一是我们要融入意识,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我们医生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责任,同样也有承担着“普及健康”的义务,当我们面对一个病患的时候,我们双肩一个肩承担了治疗的任务,另外一个肩就是做一个科普的工作,做好科普工作是医生的天职和天命,我们通过意识的不断提升,让医护人员知道从“让他做”,“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二是要融入制度。我们在医院层面建立了“华山医院健康促进委员会”,在科室层面成立健康教育小组,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日常考核和评优评先中,构建起全院、全员积极参与工作体系。
三是要融入价值。要让医务人员在参与健康促进的过程中有所得,比如我们请文艺工作者、媒体朋友给我们做培训,怎么样面对镜头,怎么样说好台词等等,帮助医务人员提升科普演讲能力。再比如设立了健康科普各种奖项,帮助和孵化一批有潜力的未来达人或者品牌项目,推广到更大的平台上,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同时我们对医院内部员工也是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进行健康促进,我们医院从2013年开始,就启动了“员工关爱计划”。
[东方卫视记者:]请问医院在推进健康促进工作中如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沟通以及在如何将健康促进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保障工作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谢谢你,这个问题非常好。 怎么从院内保障好社会沟通合作,我们医院长期以来坚持以中医药健康促进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走向基层和走向国际。
一是走向基层,将医院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管理模式下沉到医院。 第一,以协作医院机制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坚持“大中医行业观”,协作医院带动下面基层医院,推动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的下沉,每年为协作医院做“六个一”:引进一项新技术,推广一项中医特色疗法,建设一个重点专科,培养一支人才队伍,解决一个管理难点问题,提升一项业务管理能力的落实。 第二,开展基层对重大疾病预防筛查与风险评估。以点带面,开展基层重大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筛检、双向转诊服务等,带动了基层县级、市级、镇和村三级医院对重大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我们开展了先心病、乳腺癌、宫颈癌等一系列疾病的筛查。 第三,在基层广泛开展健康服务,这是中医优势。我们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活动充分结合在一起,把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到镇、村里去,用我们的科普知识教他们用当地随手可得的食品、药品来进行疾病、常见病的预防、治疗,我们进行健康筛查、健康义诊,培训区域性急救能力和中医药特色,在当地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是走向国际,借助国际最新的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促进科学内涵,助推中医药走向国际。我们与国际上顶尖研究机构,利用国际研究规范和前沿技术,获得中医药促进健康的临床证据并阐释他们的科学内涵。我们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对中医药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出版了37部中英文专著,为健康促进提供临床证据;我们与欧洲合作建立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目前已筛选出有研发潜力的化合物和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国外大学引进类器官以及免疫研究技术,为中医药治疗免疫疾病打开了新思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科普工作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医务工作人员一直在坚持义务从事科普工作,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司长,如何更好发挥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谢谢您的提问。有句话说得好:群雁高飞头雁带。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选树卫生健康领域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做科普,引领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投身健康科普的行列。比如我们一个典型代表,已经90多岁的“时代楷模”骆抗先教授,他在75岁时开通博客为患者答疑解惑,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每年惠及几十万的患者。
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我们邀请医务人员优秀代表走上发布台,用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识,为群众来解疑释惑,他们作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日常的诊疗工作都十分繁忙,但是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开设科普专栏、撰写科普文章、开通新媒体账号、制作短视频,不断借助全媒体传播手段,开展科学权威、好记好用的健康科普,在努力实现健康科普的高质量供给。许多坚守一线的优秀乡村医生、社区医生,更是通过日复一日、口口相传,向群众介绍和讲解健康知识,更好地为群众健康守住门。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惠及更多人。我们的医疗机构要更好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更加积极发掘选树典型,多措并举鼓励他们成为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的先锋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中新社记者:]请问我们在依托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的同时,加大了精神卫生服务的供应,消除老百姓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误区,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谢斌:]大家都知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一个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这样的医院以前很多人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但是在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中,我们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目标,通过主要是“祛魅”“解惑”“传道”“舒心”等一系列行动,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宛平南路600号”心理健康促进品牌,在上海很多人都知道了。
所谓“祛魅”即营造“心理健康生态圈”,消除污名和偏见。我们积极与电视台、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跨界合作,还通过“人间世”纪录片、“600号画廊”,及“600号”月饼,还有600号挎包等文创产品的推出,并借“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活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走进人们视线,消除大众对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
从“解惑”角度来说,我们打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平台。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优势,开发脍炙人口的音视频、微电影等,出版“600号”科普系列书籍,打造全媒体矩阵,进行高质量、立体式、全覆盖的科普知识传播,积极回应各类人群遇到的心理困惑。
所谓“传道”即建立“主动响应”机制,精准对接心理健康需求。组建多学科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从心理健康评估到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到疾病早筛、危机干预、自助互助等的一系列课程与工具包,深入到学校、社区、职场,并利用962525上海心理热线、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宣教,让知识和技术带动行为的改变。
所谓“舒心”就是树立“暖心之家”形象,打造“每个人的心灵驿站”。成立“患者体验与智慧医疗部”,建立“患者体验中心”“暖心之家家委会”,通过院区环境美化、流程优化、服务智慧化等措施,通过倡导“全生命周期心理呵护”理念,形成全新的医院文化形象,同时拓展服务外延。 到现在为止,我们至少看到了三个层面的成效:一是促进市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二是促进专业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提升,三是促进健康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
[健康报记者:]请问如何提升患者对于医院健康促进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如何通过健康促进工作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通过建设健康促进医院对于提升患者对医院和整体卫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有没有效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吴永忠:]谢谢记者的提问。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围绕肿瘤“防筛诊治康”链条做了一些工作,针对与大众密切相关的“防筛康”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重点在“防”。建设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中心,培养一批能写会讲的科普专家,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健康科普体系。围绕癌症防治核心信息,以每周三的“胖熊科普”为主题形象,出版图书、编制手册、制作动漫等系列科普作品。策划科普品牌活动,提前发布相关信息,基层单位可按需“选单”,近五年共开展科普“五进”活动1500场次,持续提升群众防癌意识。
第二,核心在“筛”。建成涵盖癌症筛查系统和肿瘤登记系统的重庆市癌症防控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编制《重庆市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指南》,提高大众防癌意识;连续11年开展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连续13年开展农村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共完成22万人次;推广重庆市癌症机会性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覆盖13个区县。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全程健康管理,大大降低中晚期肿瘤发病比例。
第三,关键在“康”。建成智慧宣教平台,开展心理关怀30万人次,精准推送宣教知识182万条;共建重庆市癌症康复会,开展“一学科一特色”肿瘤康复服务,根据专科疾病特点开展功能锻炼,如头颈肿瘤中心开展喉癌患者食管发声训练,乳腺癌、淋巴瘤等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健康促进融入康复全周期,助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近四年患者满意度平均达到93.07%。
[上海日报记者:]上海在具体推动和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闻大翔:]感谢您的提问。上海一共有医务工作者20多万人,他们是上海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的最主要的一支力量。我们从三方面加大和激励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工作:
第一方面,加强激励和引导。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宣传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制定推出《关于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增加健康科普优质资源供给的实施意见》,引导激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加强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另外,上海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过去医务人员高级职称晋升标准主要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这次卫生技术人员因改革把健康科普代表作也列入到高级职称的评判标准中,很好激励了医务人员更好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推进实施健康科普专项计划,资助健康科普开发专项项目。开展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第二方面,做好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的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市级层面设立了财政经费来支持健康科普人才专项,每年我们会遴选和培育一批健康科普“引领人才”和“青年英才”。承接建设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在上海市级层面,建成覆盖了38个学科领域,一共有629位健康科普专家形成的专家库,每个医疗机构像刚才华山医院邹书记介绍的,也组建了按照学科领域的健康科普人才梯队,成立“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充分发挥院士等科学家在健康促进和科普工作中的引领效应和示范效应。
第三方面,不断推出创新品牌和平台。联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康科普新媒体矩阵。以全市238家智慧健康驿站作为载体,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健康科普服务。另外持续推出和不断更新迭代健康科普产品,扶持培育一批以“健康脱口秀”为代表的优质健康科普品牌。联合众多媒体推出了两季《健康脱口秀》栏目,收看人数达到22亿多,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健康科普品牌。2023年开始,我们将不断与媒体机构开展合作,创立健康教育融媒体频道,通过大屏小屏联动传播,推出普惠化、公益性的一站式健康科普大众传媒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包括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上海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连续15年不断提高,2022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39.4%,今后我们还会不断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来提高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新华社记者:]医院在健康促进中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谢谢你,这个问题对中医特别重要,大家肯定都觉得以前中医都是一些比较“古董”的,现在医院从全方位开展新技术、新手段,帮助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我们广泛深入推行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与能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非常早,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非常好。门诊线上线下一体化、住院病人线上全流程服务、互联网+中医护理、中药代煎与配送服务,现在每天有5000多患者享受中药代煎配送,他们不需要在医院等候,各类检验检查预约和结果查询等,打造一系列数字化服务新范式。
第二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方面,我们深深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推进了包括中医古籍知识库、名老中医传承系统、学术流派系统、中医药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慢病管理系统以及治未病管理系统等,在传承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等方面,我们借助现代科技用得比较好。
另外,我们持久推进新技术与医疗业务融合发展,提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我们医院开展5G+院前急救、骨科手术机器人、影像AI诊断、智能药事审核诊断等,推进多元化信息系统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同时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以20余个医疗闭环为主线,以医院各类考核与评审为中心,以数据监控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有效提升医疗安全防控水平。
[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请问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人员谢斌主任,现在医务人员临床诊疗工作非常繁忙,请问谢主任您觉得健康促进和临床诊疗的关系是什么?医务人员该如何做好健康科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谢斌:]谢谢你的提问,我自己就是工作非常繁忙的临床医生,这些年也在做大量科普工作,医疗服务的目标是要满足全民的健康需求。健康需求里面,临床诊疗只是满足了消除病痛这个方面的需求,还有更大一部分对身心健康、幸福感的追求,应该要通过健康促进来推动进一步满足。
健康促进对临床诊疗,既有减压的作用也有加分的作用,所谓减压就是健康促进能够使疾病预防关口前移。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保健相关措施等,有助于科学防病、理性求医问药,可以缓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每天大量繁忙非常琐碎临床工作负荷方面的压力。 “加分”作用体现在3方面:
一是提升服务覆盖面。一位医生半天如果看40个门诊病人,已是飞速了,但是一篇科普文章可惠及成千上万的患者。在有限的时空里,提高服务的可及性,科普加分的作用非常明显。
二是提升医生能力。医生既能通俗语言来讲清深奥医学理论,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沟通表达、综合判断、提升共情的能力,对医生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是改善医患关系。患者接受科普宣教后,对疾病有了理性认识,在就诊时和医生的沟通会更顺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就医的满意度。 对医务人员做好科普,我有2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要静得下心。术业有专攻,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专业积累。所以医生们一定要沉下心、静下心,在做好平时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去产出有质量、受欢迎的健康科普。
二要对得上号。医生要坚守“四要”和“四必须”。所谓“四要”就是,要基于医学发展趋势来提供新的知识;要基于卫生健康战略做好策划;要基于规划部署来有序开展健康科普;要基于人性和伦理不越矩、不犯规。“四必须”就是:必须明确你的受众群体;必须选择传递形式;必须认真打磨科普内容;最后必须注意沟通方式方法。
[中国卫生记者:]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对于提升医疗质量有哪些积极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 邹和建:]谢谢你的提问。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华山医院作为一家国家级的大型公立医院,始终以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健康规划和百姓健康为己任。
在医疗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慢病患者,因为他们缺乏疾病常识或者认知的错误,没有及时规范地就诊,等到产生严重的后果的时候已经追悔莫及,我们医生也感到非常痛心。所以我们建立了具有华山特色的健康科普新媒体矩阵,引导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460万粉丝,每年推出原创科普作品200余篇;华山医院互联网医学直播频道“医直播”,每个工作日中午12点准时开播,从2020年到现在已持续播出800多期,在这个平台上医生和患者能够进行线上交流和互动。
我们也通过建立病友会、患教会,加强慢病的全程健康管理。在诊间,医生会根据病患病情、需求,推荐相关科普内容,请他们回去后慢慢阅读,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增进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这个过程他们对自己的疾病了解了以后,为下一次复诊做好了充分准备,提高了就诊效率。 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在准备科普文案的时候,就是一个再复习、再凝练、再规范、再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提升了他们业务的素养,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健康科普也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延伸,是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的一种补充,可以起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提高他们就医满意度的作用,谢谢。
[解放日报记者:]医院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闻大翔:]非常感谢您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来说,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挑战。上海市统计到202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户籍人口达到36.8%,按照常住人口算60岁以上老龄人已经达到25.0%,上海市已经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健康的服务、管理也是上海这座城市面临的挑战,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在健康促进中更好为老年人服务:
一是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三个层级服务体系,最低层级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护理站以及医养结合机构为托底。第二个层级是以老年医学专科和区域性老年医疗中心作为中间层为支撑,再向上以上海老年医学中心等一些三甲医院作为引领,形成了三级老年医学健康和护理布局。着力构建健康支持环境,开展老年友好社区与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7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以及631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是实施健康老龄化行动。市卫健委会同全市十八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上海市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2022—2025年)》,在《行动方案》中明确了14项具体指标、28项重点任务。2022年开始启动了老年人心理关爱、老年人营养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等专项健康促进行动,组织实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开展一系列老年健康宣传和科普活动。
三是深化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目前上海800余家养老机构中,已经内设了医疗机构329家。全市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包括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市养老机构以及社区托养机构实现“愿签尽签”的合作服务。
四是不断推进和强化“家门口”老年人健康服务。针对上海500多万老年人,我们推出了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1+1+1”什么概念?每一位老年居民可以选择签约一家三级医院,签约一家区属医疗机构,再签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三个层级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这样一种模式和机制。目前上海市已经有485万老人和家庭医生实现了签约服务,其中特别是老年照护统一需求的评估在2—6级的一些失能老年人签约率更高,超过了90%,这部分老人将重点列入我们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监测和服务的对象,全市6600余名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老年人提供了包括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健康宣教与管理、长处方、延伸处方以及优先预约转诊和家庭病床服务等一系列健康服务。另外今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提升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我们在4月份出台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的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我们近期正大力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目录,特别是通过调研针对老年人非常希望在家门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配到常用的药物,我们把药品目录进行了扩容,包括在延伸处方中也增加了80种,更加便捷地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配到需要的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来做好针对上海老年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工作。
[中国网记者:]今天参加发布会的有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肿瘤医院等,请问不同类型医院在开展健康促进方面应该有哪些侧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 邹和建:]在座的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华山医院在进行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过程中,秉承这样一种理念:
一是彰显高度。作为一家同时承载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三大中心的一家医院,医院希望在医疗技术和健康促进方面都能担当起国家队的责任,推动重大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老年性疾病、慢病等领域的科学普及和健康促进工作,形成从预防、诊治到康复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格局。
二是要有温度。现在进入了老年化社会,有很多科普宣传途径,包括微信推动的文章,播放的一些短视频等,不一定适合老年人。很多老年人的耳朵有点背,视力也不太好,传统科普途径他们很难接受,华山医院在老年友善医院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在门诊开辟了一块长者门诊服务中心,老年人来了以后,请您坐下来,你有什么问题,我们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科普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就医中的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科普工作是有温度的。
三是不断创新。华山医院过去几年里携手国家一级导演团队,推出我们的科普电影《悔》和《粉色蝴蝶》,分别针对痛风和乳腺癌专题;携手上海戏剧学院推出《康阿姨和她的老邻居》系列科普电视剧;举办罕见病画展,通过医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尝试,打造了一系列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科普作品,让老百姓感兴趣、听得懂、用得上的一些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中医有自己的特色,健康传播有自己的优势,广东省中医院充分发挥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的优势,以“一个核心、两个突出、三个打造”推进健康促进工作。
“一个核心”是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核心。我们医院互联网+,开设精品专栏,涵盖不同疾病,包括不同区域、不同时节的疾病。医院官方微信用户超过500万,在全国范围有较大的影响力。2021年、2022年被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优秀微信公众号”。
“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中医药特色。我们策划《24节气中医养生歌曲》《小儿健康100问》等短视频,浏览量超过1300万,多次被学习强国等平台转发。开设《每日一膳》,启动“生活中的中医智慧”健康促进行动。平时你在生活中碰到的很多东西,怎么样进行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将中医健康理念融入百姓生活。二是突出医媒融合。与央媒等主流媒体开展广泛合作。比如从2015年与羊城晚报合作开设《德叔医古》栏目,结合每一次门诊真实案例,开展发病、治病、康复的宣传,到现在为止8年多没有间断过。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合作,将精品科普专栏集结成书。
“三个打造”。一是打造中医健康促进品牌。2016年开始启动健康科普大讲堂活动,成为健康传播品牌活动。2022年,直播期数达到300期,受益人群超过900万人次。二是打造一支健康促进队伍。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专家组成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三是打造健康科普进校园,反响特别大。我们与广州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岐黄护苗 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讲座231场,线下服务师生近3.4万人次,线上直播服务人数达40多万人次,学生和家长在看,影响特别大。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吴永忠:]肿瘤防治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院、个人等多方协作。作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委市共建单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坚持“立足公益、付出真情、凝聚力量、共同发展”的理念,历经规范治疗、体系建设、全面防治三大阶段,构建立足重庆,辐射云贵川的肿瘤防治体系。
针对基层肿瘤防治能力不足问题,2015年起,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龙头,开展业务指导与质量监管;在区域内指导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向肿瘤专科医院转型,形成区域辐射力;在区县建立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构建市级—区域—区县的三级“肿瘤防治网”。同步建立涵盖肿瘤登记、科普宣传、预防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肿瘤服务链”,简称为“一网一链”。通过“一网一链”推广全过程、同质化管理。
建立多维度组团式肿瘤学科帮扶模式,专家通过推广适宜技术、教学查房、手术演示等提升基层医护人员技术;利用互联网,建立远程病理、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基层随时可互动联系。
通过帮扶,全市17家区县医院新开展肿瘤放射治疗技术,25家医院组建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所有区县人民医院实现肿瘤学科全覆盖;截至目前,重庆已有63家医院配置医用加速器共82台,每百万人口拥有加速器数量达2.6台,作为一个西部城市还是不容易的。肿瘤防治体系“朋友圈”不断壮大,所有区县均建立了肿瘤防治办公室,全力提升打造政府、社会、医院、个人共同参与,“防筛诊治康”肿瘤服务链条完整的“肿瘤防治共同体”,全面提升基层肿瘤服务能力,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可得到规范诊疗,康复服务以及健康促进相关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的有关情况,后续我们还将就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些不同主题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