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副局长施子海、李滔、黄华波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进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6场,我们邀请到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先生、李滔女士、黄华波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胡静林先生作情况介绍。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 胡静林: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跟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国家医保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医保事业、宣传介绍医保政策的广大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决策组建国家医保局。自组建以来,全国医保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重大政治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攻坚克难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我国医保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来,我们坚持稳字当头,健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8—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医保助力近1000万户贫困居民成功脱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收入由2.14万亿元增长至3.09万亿元,年度总支出由1.78万亿元增长至2.46万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有所结余。财政每年对居民参保缴费人均补助标准从490元增长至610元。仅2022年,财政补助总额就达6000亿元。
5年来,我们坚持惠民为本,着力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加快医保谈判节奏,推动卡瑞利珠单抗、诺西那生纳等一大批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以适宜价格纳入医保,加上报销后累计为患者减负超5000亿元,帮助数千万身患重症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国家组织集采333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负约5000亿元。改革居民慢性病保障方式,将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居民医保保障范围,惠及1.4亿慢病居民。持续打通异地就医瓶颈堵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规模由2018年的131.8万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3812.35万人次,增长28倍。针对新冠疫情果断实施“两个确保”政策,并保障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贡献医保力量。不断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目前已覆盖49个城市1.69亿人口,惠及195万名失能群众,使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尊严。
5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研发创新,建立了以新药为主体的医保准入和谈判续约机制,上市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等待时间从过去的平均近5年缩短至不到2年,有的新药上市仅半年就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对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4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1.89亿元,增长了7.1倍。扩大谈判药品销售渠道,通过“双通道”管理机制,一些原来主要在大型医院供应的医保谈判药品,目前可以在全国15.5万家医保定点药店销售并纳入医保报销。净化医药行业生态,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水分,“釜底抽薪”压缩“带金销售”空间。医药企业创新动力日趋强劲,A股市值前10名药企中,2022年的总研发投入是2018年的2.48倍。
5年来,我们坚持系统集成,助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支持完善医务人员薪酬补偿机制,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在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形成的结余资金,可以统筹用于人员薪酬支出。改革基金拨付机制,大部分统筹地区建立了医保金周转制度,每年初向医疗机构预付医保资金,减轻了医院垫资压力。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大幅降低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适当调整手术、中医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和能力的医院服务项目价格,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通过提高基层就医报销比例和降低基层就医起付线等举措,引导患者在基层购药并享受健康管理服务。锻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医保基金监管利剑,对违法违规的医药机构,处理154.3万家次,追回医保基金771.3亿元,曝光典型案例24.5万件;对主动自查自纠的医药机构,依法从宽处理,大力推动诊疗行为规范。
总的来看,5年来,通过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群众享实惠、基金保安全、医院获发展、企业得成长”的多赢局面正在初步形成。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国家医保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医疗保障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奋力谱写医疗保障惠民暖民便民新篇章。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和大家共同交流。谢谢。
邢慧娜:
谢谢胡局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医保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这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另外,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方面我们还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胡静林:
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记者的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亿万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医保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坚决守牢不发生因病规模化返贫的底线。
第一,确保重点人群应保尽保。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居民医保参保补助力度,医疗救助分类资助特困人员、低保人员、返贫致贫人口和纳入监测的易返贫致贫贫困人口参保,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看病有制度保障。2022年,全国共资助9766万困难群众参保,监测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第二,强化三重制度减负实效。我们讲的三重制度,主要是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是稳定基本医保住院待遇水平,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二是普惠性提高居民大病患者报销水平,并对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实施倾斜支付。三是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夯实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据监测,2022年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45亿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1487亿元。
第三,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做好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重点监测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协同相关部门实施综合帮扶。2021年以来,各地主动推送预警信息740万余人次。此外,还通过医保目录调整和常态化开展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合力降低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就医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持续巩固拓展“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建立多元化医疗救助体系,完善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统筹提高困难家庭大病患者救助水平。二是完善高额费用负担患者综合帮扶机制,推动慈善组织、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助保障,更好发挥保障合力。三是抓好抓实巩固拓展医保脱贫成果联系点建设,深入总结地方实践经验,探索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医疗保障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救助行动。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们知道,医保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每个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想问一下,从2018年以来,在大力打击欺诈骗保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和举措来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救命钱”?谢谢。
胡静林: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国家医保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始终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经过5年努力,我们通过“点线面”结合,推动形成了医保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
第一,飞行检查通过“点穴式”核查,实现“点上突破”。采取“不预先告知、以上查下、交叉互查”机制,有效破解了“熟人社会 同级监管”难题,对发现违法违规的行为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充分发挥“飞检”利剑作用。同时,鼓励定点医疗机构举一反三、自查自纠,避免同类违法违规行为重复发生。对主动自查自纠的医疗机构,在检查频次、处罚裁量等方面予以适当考虑,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2019年以来,国家医保局累计派出飞行检查组184组次,检查定点医疗机构384家,发现涉嫌违法违规使用相关资金43.5亿元。
第二,专项整治通过“穿透式”检查来实现“线上推进”。医保部门联合公安、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聚焦骨科、血透、心内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药品耗材、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靶向监督,除去侵蚀群众“救命钱”的“病灶”。仅2022年就破获案件268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261人,追缴医保基金10.7亿。
第三,日常监管通过数据赋能,实现“面上成网”。充分运用智能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2022年,我们通过智能监控拒付和追回38.5亿元,约占追回基金总数的26%。仅一个虚假住院的大数据模型,精准锁定的线索,就抓获了近500人,查处涉案金额近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飞行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一批重大团伙,坚决曝光一批突出典型,巩固“不敢骗”高压态势。强化大数据监管,构筑全社会监督防线,织密“不能骗”的天罗地网,完善基金总额预算、集采药品结余留用等政策,引导两定机构和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服务行为,推动构建“不想骗”的长效机制。
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问目前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情况如何?另外,我们要如何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覆盖全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任务要求?谢谢。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施子海: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您的问题。全民参保是医保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全民参保工作,通过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打通系统,夯实责任,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提质。近年来,我国参保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到去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592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6243万人,居民医保人数98349万人。正如您所说,党的二十大明确了“覆盖全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要求。围绕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将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数据比对,提高参保扩面精准性。我们将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比对,完善覆盖全民的参保数据库,实现参保信息实时动态查询。同时,去年我们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我们将依托这一平台,将参保数据比对由省内扩大到全国,筛选出断保漏保人员信息,在剔除重复参保的基础上,推动各省实施精准扩面。
二是通过部门联动,提高参保扩面针对性。我们与教育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保率,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用好“出生一件事”这个机制,确保新生儿能够及时参保。同时,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
三是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参保扩面便利性。我们加强与税务部门协作,积极推进参保与缴费业务的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厅联办”,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参保缴费。
四是通过完善政策,提高参保扩面长效性。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机制,推动更多就业人员在就医地、常住地参保,服务支撑人口有序流动,持续推动全民参保高质量发展。谢谢!
央广网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请问,在降低生育成本方面我们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李滔:
谢谢您的提问。人口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做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保相关工作,积极研究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一是持续发挥生育保险保障功能。生育保险覆盖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工,支付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2022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2.4亿人,生育保险待遇支出891亿元。生育保险通过发挥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作用,将单个用人单位因雇佣女职工产生的生育相关费用支出在全体用人单位间分担,均衡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减轻了用人单位雇佣女职工的顾虑,对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全力保障女职工三孩生育保险待遇。指导各地全面落实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生育保险待遇,确保应享尽享。要求各地及时将参保女职工符合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确保足额支付。同步做好城乡居民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落实好新生儿落地参保政策,确保待遇衔接、及时结算。全国32个省(区、市)和兵团全部都印发相关文件,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均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三是多措并举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与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指导地方扎实做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保有关工作,巩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强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同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生育保险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现了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惠民保”等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同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在促进商保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和措施?谢谢。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黄华波: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惠民保项目,我们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普惠属性的商业医疗保险,也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探索。在厘清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责任边界的基础上,医保部门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助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着力”上:
第一,着力推动信息共享。在确保医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在全国12个城市开展了医保个人信息授权查询和使用试点,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医保数据资源的作用,架起便民服务的“连心桥”。在试点城市,参保人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查询获取个人医保相关信息,并且经过个人授权以后,向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相关个人信息,这就为群众在办理商保投保、理赔申请这些手续的时候提供更多便利,我们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群众对商保产品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二,着力支持经办协同。方便快捷地获得商保理赔,一直是投保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保基金监管等工作,通过承办基本医保的相关业务,不仅有利于商保公司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并有利于商保公司优化保险服务流程,打通经办服务渠道。一些地方还支持引导商保公司简化理赔程序,推动实现商保理赔便利化,大幅提升商保产品吸引力。比如,浙江省等一些地方推进实现惠民保项目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结算,有效地解决或缓解既往群众反映较多的商保理赔“垫资、跑腿、周期长”的这些烦心问题。
第三,着力提升基金效能。我们深入推进集中带量采购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常态化开展国家药品目录准入谈判,持续强化基金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参保患者的就医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保公司“进入医院监管难、本身议价能力弱、风险管控成本高”这些瓶颈问题,为商业医疗保险合理控费、降低经营压力,营造了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基本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协同发展、互补互促的适宜路径和有效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更多救命、救急的新药好药纳入医保,下一步还有哪些政策考虑和安排?谢谢。
李滔:
谢谢您的提问。医保药品目录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自组建以来,坚持”保基本“的定位,持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群众用药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保目录实现”一年一调“,新药更快惠及患者。超过80%的新药现在能够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比如,2022年目录调整新增的108个谈判和竞价药品中,有105个是近5年上市的新药,相当一部分药品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医保目录。
第二,目录内药品数量明显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5年来,医保目录累计新增了618种药品,涵盖了新冠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临床治疗领域,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了目录范围。医疗机构费用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现在已经很少有疗效不确切、容易滥用的辅助性药品,取而代之的是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性用药。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总数达到2967种,品种已涵盖临床治疗所有领域,广大参保患者临床用药保障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第三,狠抓目录药品的落地和配备,药品可及性明显增加。我们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谈判药品“双通道”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目录落地实施。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已经有20.9万家定点医院和药店配备了目录谈判药品。
第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医药技术创新。5年来,参与谈判的70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药品,有66个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了94%,快速实现临床应用。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得到了合理回报,创新积极性大大提升。
总体来看,5年来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更好地服务了广大参保群众,患者以更合理的价格,用上了疗效更好的创新药,也促使我国医药产业走上了重创新、强研发的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完善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好药纳入目录,持续提升参保群众用药保障水平。
谢谢!
澳亚卫视记者:
随着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现在群众对异地就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请问目前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还会推出哪些便民措施?谢谢。
胡静林:
谢谢,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跨省异地直接结算与老百姓看病就医直接相关。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异地就医报销不方便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力推进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群众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更加方便。目前,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6.88万家,比2017年增加了7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由2017年的不到5%,提高到2022年的65%左右,累计惠及2038.76万人次。
第二,普通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取得突破。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38.21万家,累计惠及了6959.91万人次。
第三,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取得进展。每个统筹地区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5种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费用,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以及器官移植后抗排异治疗。全国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到2.46万家,累计惠及73.02万人次。
第四,异地就医备案服务不断优化。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可备案人群范围、减少备案所需材料,同时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等全国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和掌上办,京津冀三地还在区域范围内推行了“就医购药视同备案”政策,无需办理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异地就医结算。一是加大宣传力度。6月份,我们将在全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异地就医政策集中宣传,让更多参保群众知道怎么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二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推动更多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让参保群众在身边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三是继续优化备案流程,鼓励更多地区开展自助备案,持续提升直接结算率,方便群众异地就医。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请问对此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李滔:
谢谢您的提问。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注重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良性互动、协同改革。
一是着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通过健全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断下降。
二是促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健全医保支付方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2022年,全国有206个城市实现住院费用按病种(DRG/DIP)实际付费,引导医疗机构转变发展模式,主动控制成本,规范医疗行为。
三是支持鼓励医药技术创新。通过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动态调整医保目录等措施,支持创新药品、器械等快速进入临床,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一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提升完善医药采购平台功能,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
二是推进医保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更好协同。支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协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医保改革与医药创新相互促进。动态调整医保目录,让新药、新技术及时惠及百姓,协同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
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对于患者、医院和医药行业有什么影响?下一步,集采还将通过哪些工作来落实改革成果,拓展改革范围?谢谢。
施子海:
感谢您的提问。长期以来,我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存在虚高现象,特别是一些“进口老药”,尽管已经过了专利期,但仍以较高的价格在国内销售,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更是远高于国际水平。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医保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通过降低中选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成本,实现中选产品降价。
改革近5年来,集采成效正在不断显现。首先,群众用药负担显著降低。通过集采,我们开始扭转我国药价持续上涨趋势。根据相关测算,2022年与2018年相比,我国药品采购价格指数下降19%。大家应该记得,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一个治疗白血病的药,叫伊马替尼,原研药价格1万多一盒。在第一批开展国家集采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药纳入集采范围。通过集采,中标的仿制药价格降到每盒600元左右。原研药尽管没有中选,受集采影响,价格由每盒1万多降到了7000多元,使白血病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群众反映强烈的心脏内科和骨科的主要耗材,也已纳入集采,中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患者负担明显下降。
第二,群众用药质量明显提升。中选产品质量是我们集采过程中高度关注的一个因素,通过价格下降,我们有效提升了一批高质量药品耗材的可及性。比如,集采药品中,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些高质量的药品比例由集采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又比如,心脏支架集采后,材质性能更好的铬合金支架使用比例由60%上升到90%以上,原先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但性能一般的不锈钢支架逐步退出市场。
第三,医药行业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集采引导药品企业从过去的“拼渠道、拼销售”,转到目前的“拼质量、拼价格”,企业以质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在集采的推动下,2018年以来,我国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累计数量,由当时的不足200种快速上升到目前的超过3000种,可以说高质量药品正逐步占据临床用药主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的扩面提质,坚持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国家层面,今年已经开展了第八批药品集采,我们还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主要是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适时还将开展新批次的药品集采。地方层面,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化学药、中成药、干扰素以及神经外科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开展省际联盟采购,同时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集采产品的质量监控和供应保障,促进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确保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成果。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长期护理保险现在已经扩大试点三年了,请问我们建立长护险制度的考虑是什么?制度试点情况如何?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胡静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社会保险体系补短板的重大制度安排。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比19.8%,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长期护理保障问题也逐步成为社会焦点。为了妥善解决失能人员长护保障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6年,国家组织了15个城市统一开展长护保险试点工作。国家医保局2018年成立以后,继续抓好这项试点工作。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试点进行了跟踪评估,稳妥有序地将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截至2022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624亿元,年人均支出1.4万元。
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目标。一是切实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二是促进了服务体系发展,试点地区服务机构达到7600家,是原来的4倍。三是解决就业,护理人员数从原来的3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翻了好多番。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国家医保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深入抓好现有试点。对前期试点中已形成的多方共担筹资机制、公平适度待遇保障机制等,深入探索完善。对国家层面已明确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推动地方健全落实。我们将组织开展试点评估,对存在的问题、短板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对策。还要协同相关部门,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谋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在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将着力研究完善制度建设总体目标和远景规划,总的方向是统一制度定位和框架,统一政策标准,规范管理运行,推动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谢谢!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先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