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28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22年9月28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焦雅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季 晶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 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仲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华克勤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董永凯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21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强调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均衡布局,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为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十年,是加强公立医院党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的十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探索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特色医院文化,凝聚为民精神力量,推动公立医院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这十年,是把解决群众身边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改善的十年。围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进预约诊疗、优化设施布局、改进就医流程、注重人文关怀,建设智慧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这十年,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十年。创造性地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和医学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期盼。持续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下沉,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有效诊治。
这十年,是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的十年。提升以县级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县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增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专科能力,练好医务人员内功,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经受住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用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 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女士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女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女士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董永凯先生
请他们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请问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作了哪些工作?后续将如何继续推进?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知道,公立医院是我们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公立医院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的就医服务需求并且在重大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谋划。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发展要求,就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扩张性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要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的要素来进行转变。“三个提高”就是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着“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为重点来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我们启动了二级公立医院和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的绩效考核,这个绩效考核被业内大家称为“国考”,我们以“国考”作为一个指挥棒,不断地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地提升,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状况也持续的改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质量改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国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的目标,明确了“五个新”,就是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的任务,并且再次突出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这个文件为今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工作,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的评价,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国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绩。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关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请问,目前这一新机制建设情况如何?政府在推动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谢谢您的提问。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落脚点在于维护公益性,维护公益性的前提就在于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主体地位。近年来,苏州推出了“转、推、定、改”一系列举措。
转,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卫生健康部门的管医职责、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权责义务。重点完善和落实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苏州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长了一倍多。“十四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
推,就是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强化相互协同,全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降低。2021年,苏州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90.28%和78.6%,有效降低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定,就是确定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公立医院章程,建立符合医院实际、发展重点的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绩效管理效能效率,让办院方向的“指挥棒”更加科学,让医院管理的“绣花针”更加精准,让医院和医生更有积极性,让市民满意度更高。
改,一是改革体系,目前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纳入医联体,建成11个城市医疗集团、15个县域医共体,98个专科联盟、29个远程协作网,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8%。二是改进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会诊、日间手术、责任制整体护理,以及中医综合诊疗模式,满足市民多样化健康需求。三是改善服务,深化智慧健康建设水平,市民就医只需一部手机,实现挂号缴费、报告查询、健康档案等信息一键可查、上下互通、同城共享。
通过以上的举措,让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提升老百姓就医的获得感,真正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脚到公益性上,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谢谢。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文化建设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当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俊:
文化建设的确是医院的重要软实力。一家医院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开拓创新,所积淀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医院铸就一张十分靓丽的名片,也为医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久久为功所铸就的文化软实力要比医院的硬件条件更加重要,所以国家也十分重视医院的文化建设。国务院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的指出,要建立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新文化,根本内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病人满意”。
我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有百年历史的老院,建院宗旨就是为百姓服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今年我们医院制定了四个满意的奋斗目标,就是“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的文化愿景。我们也正是这样去做的,我举一个小例子。人民医院位于北京市的核心区,患者停车是个老大难问题,很不满意。为此我们在北京市政府和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痛下决心,把院区内员工停车位转移到附近社会停车场,把院区停车位留给患者。这样一来,在高峰时段患者到人民医院就诊开车排队时间由过去的1.5小时降到几分钟。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医院周边路面的汽车排队拥堵现象基本得到缓解,这极大缓解了西直门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医院今年的一系列方便病人的举措也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医院的医、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惠民就是惠医院”。文化建设在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将来,我们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医院文化体系,持续发扬“拼搏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民医院百年精神,让文化建设赋能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新社记者:
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请问医疗机构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医院治理各环节,提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有哪些做法?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管仲军:
谢谢您的提问。贯彻落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归根到底是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和“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整体合力。为了更好发挥这个“合力”,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发挥医院管理经营集体领导决策力;院长负责,提高管理经营医院的执行力;专家治学、民主管理,增强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纪委监督、社会支持,形成监督力和向心力。我们医院也探索界定了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的内涵和责任界限,围绕医院新阶段的功能和使命,建立了与医院功能定位、规划目标相匹配、与现代医院管理相适应的决策、执行、民主管理与监督等制度体系,完善了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机制和运行规则。同时强化医院党委领导班子的建设,强化医院党务职能部门的建设,强化医院党的组织体系的建设,强化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强化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学科、亚专科核心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同时重点推进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重点推进“党建引领”作用发挥,通过这么一些党的建设工作的实际举措来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医院党委下大力气抓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用党建引领构建新阶段的医院学科发展新格局。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行政化科室划分,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设置,改造内部流程,让患者少排队、少跑路。这样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自己也感觉充分履行了公立医院履行维护人民健康的功能和使命。谢谢大家。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华书记。“一老一幼”健康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请问医院在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推进妇幼保健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华克勤:
谢谢您的提问。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健康全方位为出发点,以努力满足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为落脚点,连续实施了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启动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两个提升计划,切实做好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2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7.1‰,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具体到各个医疗机构,则按照十三五规划目标及中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妇幼健康各项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巩固完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将妇幼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建院以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一直以呵护女性健康为己任,不仅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诊前诊后,覆盖一、二、三级预防,同时加大健康科普力度,在有效输出“防未病”观念、助力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同时培养患者诊后自我健康管理理念,形成完整的自我健康管理链。
在具体的措施上,医院一方面开展“全孕期、多维度”的孕产妇保健,从孕前保健开始,周期持续到产后 2 年内的随访,同时确立孕产妇身心 “大健康”概念,对孕产妇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对胎儿疾病和遗传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筛查、诊断和干预研究,助力人口素质的提升。此外,从疑难病例诊治需求出发,发挥“国家队”技术与人才优势,提升全国妇幼健康水平。
在学科建设上,医院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积极打造重点学科和优秀团队,全面进行亚专科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科研合作,在临床、基础、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自2017年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国一共依托了22家医院设置了12个国家医学中心。请问天坛医院在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方面作了哪些工作,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哪些好处?另外,你们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管仲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医院也承担着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任务,围绕着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和使命,我们全力推动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两线作战。医院党委领导组建了工作专班,已经建立了国家医学中心的相关制度和人才储备机制。临床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在北京已经进入了选地规划阶段,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虽然硬件建设还没有完成,但是我们的服务已经到了患者的身边了。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已经逐步向区域医疗中心的依托医院派驻了临床专家。据统计,今年9月份以来,我们派了神经学科专家40多名,我们要求这些专家要在当地工作一周,开设专家门诊、手术会诊、联合查房等等,把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送到基层。我们派驻这些专家全是实打实的大专家。这样的话,能真正地实现神经系统疾病的疑难重症患者在当地就可以得到治疗,尽量少一些患者和家属往北京跑,这也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带给患者最直接的好处。
同时医学科技创新也是国家医学中心承担的重要任务,我们也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力争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来解决患者更多的难题,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比如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产品,不但可以帮助基层的医生快速、精准地决策,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天坛标准”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通过产品对天坛医院专家的理念、思路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基层医生了解相关疾病的最新指南,提升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这也就相当于把天坛医院一个个专家派到患者的身边,更好地服务百姓的健康。谢谢。
健康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做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请问,万荣县人民医院在落实这个改革目标的时候采取了哪些举措,进行了哪些探索?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谢谢您的提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我们深化医疗改革、服务百姓健康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聚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坚持实施“三级联创”,大力改善医疗条件,为全县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县创三级医院。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提升相结合,采取“医联体龙头带动、专科联盟共建共享、远程会诊科技加持、拔尖人才培训引进”等措施,促进县医院向上连接国家和省、市“三根天线”,向下打通乡、村和家庭医生“三个环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四级手术比例提高到50%以上,县级医院可治疗病种增加到629种,不仅一般病可及时诊治,急性肺栓塞等疑难病也实现了不出县救治,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是乡创特色卫生院。坚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项目上优先安排,推动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243种常见性疾病可就地诊疗。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打造了肛肠病、浮针诊疗等特色专科卫生院,让群众在家门口放心看病就医。
三是村创星级卫生室。坚持硬件、软件“双提升”,推动全县271个村级卫生室达到星级标准,中专以上学历村医占到97%,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覆盖率提高到30%。广大村医扎根基层,当好了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通过“三级联创”,我们构建起“县级医院专科领衔、乡镇卫生院特色立院、村级卫生室服务托底”的医疗体系,努力做到头疼脑热不出村、小病小恙不出乡、一般病症不出县、大病重病少出县。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改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请问近年来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对于患者来说又有哪些切实的感受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卫生健康系统的同志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的建设,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另外一方面,我们抓需求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比较突出、比较强烈的问题,我们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和明白就医。
近年来,我们在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日间手术、分娩镇痛等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在基层医疗机构为慢性病的患者开具长期的处方,就是一张处方可以延长到两个月、三个月,减少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往返奔波于医疗机构和家庭之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长期处方的政策惠及了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我们同时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的建设,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到患者的身边。同时,着力加强儿童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儿童大病的救治。还有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过程当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另外,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们把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一老一小一贫”等弱势群体,增强其就医获得感。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5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有超过4800家医院能够提供精准的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另外,有2000多家的医院提供多学科诊疗的服务模式,我们知道多学科诊疗主要解决就是疑难危重疾病,解决诊断难的问题,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同时,接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还有36%的二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国家一级推荐的目录超过了700项,通过日间手术的模式,我们有效的缓解了手术难的问题。另外,我们在推广分娩镇痛的试点工作,从我们的统计来看,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8%上升到了53%,应该说这项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另外,我们以五大中心,就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以“五大中心”为重点提升急诊急救的能力,全国“五大中心”的建设超过了1.4万个,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具体举措,有效的增强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谢谢。
中国网记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县级医院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如何发挥好县医院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范农村地区群众因病返贫,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谢谢您的提问。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抓住三个切入点,防范群众因病致贫返贫,为促进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一是从“看得起病”切入,织牢就医减负保障网。坚持眼睛向内,深入推进县医院控费、降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落实到位,群众个人支付比例持续下降。
二是从“看得好病”切入,打好提升能力主动仗。在坚持“三级联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医疗机构“对标一流、实做赶超”活动,持续建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开展医务人员“以考促学”活动,考业务、练本领,锻造医术精湛的过硬队伍;开展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活动,实现了京城、省城名医与患者“屏对屏”“面对面”,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看上“大专家”、享受好服务。
三是从“防得住病”切入,营造全民健康新风尚。我们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以健康小屋、健康小院、健康小喇叭、健康小讲堂、健康小分队“五小”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为抓手,促进“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源头上降低因病返贫发生率。先后在公园、广场建成健康小屋17个,配备体外除颤仪等;组建健康小院42个,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依托“村村响”喇叭,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开展健康小讲堂宣传活动,发放限盐勺等健康礼包;组织健康小分队“传乡情、送健康”,为农村群众上门义诊,稳稳地托起了群众的健康梦。谢谢。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请问一下地方政府在选拔培养以及留住优秀的医务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医务人员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讲的特别好,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我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您的提问。
一是生态。近年来我们我们持续打出卫生人才五大新政的“组合拳”。第一个,连续三年引进了65个“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把医学大咖“请进来”。第二个,不断升级“姑苏卫生人才计划”,把年轻的优秀人才“留下来”。第三个,开展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计划,让优秀年轻医生“走出去”。第四个,大力实施“名医工作室”,为多点执业创造更优环境,让本地名医“动起来”。五是创新设立继续教育进修学院,将基层一线紧缺人才的短板“补起来”。通过系列化的政策安排,一个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人才生态体系已然形成。
二是平台。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高层次平台。苏州作为服务人口超1600万的城市,新建、在建一批三级医院,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大学、临床医院、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平台,为高水平人才的汇聚提供了平台支撑。同时,苏州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为卫生人才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是温度。我们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画像”,为他们“私人定制”精准贴心的政策。在职业成长的各环节提供各种国内外进修机会,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等。在安家落户方面,提供可以背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或者购房补贴等等。
“十四五”期间,苏州还将加大引才的力度和广度。人到苏州必有为,我们已经栽好梧桐树,就等凤凰来。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这个问题提给王俊院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科普越来越关注,请问北大人民医院在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推进健康促进方面有怎样的做法?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怎样的计划?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俊:
感谢您的提问。做好健康科普,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对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关键。但是,目前网络上的一些健康科普的文章,大都不是出自医生、护士这些专业人士之手,所以质量很难保证,无法真正满足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作为大型公立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直把健康科普作为体现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抓手。
我们的做法主要包括:首先,梳理我们医院诊疗流程,让医护人员在门诊可以处处做科普。比如优化门诊的布局,增加一些宣传屏幕和宣传材料。我们也鼓励我们大夫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给病人进行个体化和针对性很强的健康教育;启用互联网医院门诊,远程指导患者用药、康复、健康管理等等。同时,我们也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让医生护士时时做科普,我们医院专门设立健康教育的经费,把科普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我们医院开通院级和主要学科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融媒体健康传播矩阵。邀请医院的专家利用这些媒介传递科学、准确、高水平、专业性极强的医学科普知识。并且我们也和媒体搭建一些科普平台,让我们的医生护士能够更多的甚至人人都参加科普活动。我们聚焦媒体的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策划了很多品牌性的活动,并且在科普的内容、渠道、技术方面为我们的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全院医务人员都能够积极参加到健康科普的活动中去。
目前,我们医院有数十名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健康科普专家。我们要求著名专家100%的参加科普活动,我自己每年都要参加多次不同层面的健康科普活动。去年我们医院参与媒体的科普近万次,累计受众超过亿人次。我们也打造了一些知名科普品牌,很多都口口相传,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我们许多著名教授和中青年专家所制作的一些很好的科普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和转载。
今后我们医院将进一步夯实互联网健康科普主阵地,推动优质健康科普资源精准的推送,同时还将利用医院建院105周年契机,出版全学科的科普图书,打造人民医院科普知识库,培养更多致力于健康科普的主力军。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近些年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用切实的举措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想问一下医院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优化了哪些流程,患者有哪些切实体会?谢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华克勤:
感谢您的提问。2015年起,全国卫生系统连续启动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过六年的持续推进,逐步营造了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的医疗环境,形成了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根据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已在推进全预约诊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提升服务品质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
第一,门诊全面预约。医院自2018年起实施全门诊、全时段、全号源预约诊疗管理;实现妇科超声、肺部 CT、核磁共振等医技检查项目网上全预约,有效缩短了患者的预约等候时间,解决了门诊“三长一短”(挂号付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长、看诊时间短)难题。
第二,就诊服务一站式。2015年起,医院门诊启用一站式自助服务系统。结合信息化与互联网医院建设,逐步开展辅助检查预约、出入院患者快捷支付等便民服务。对于复诊患者,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网上问诊、随访、网上处方、远程会诊等功能,使患者有效减少了往返医院次数。
第三,强化细节服务。自2011年起,医院便已逐年开展旨在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度的细节服务举措征集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改善医疗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第四,加强组织建设。医院从患者角度出发,成立患者服务中心,搭建“您说我改”患者问题处理平台,并开设“红房子在线”患者服务热线,及时回答和回应患者关切,优化服务流程。同时,医院成立患者联合会,从体验方角度出发,构建“患者联手为患者”的服务提升模式,促进医患和谐。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时间关系,我们最后再提两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热词。请问近年来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及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了哪些便利?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感谢您的提问。县域医共体关键在于“共”,成效在“共”,最终要实现县域医共体的共管共治、共融共强,为此,我们坚持区域一体的改革风向、同质服务的基本要求、惠民利民的医改目标,重点采取“六统一”的工作措施。
一是统一行政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将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路通”的健康服务格局。
二是统一人员管理。医疗集团对全县医务人员统筹使用、合理轮岗,“哪里需要往哪搬”,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团队合力。
三是统一资金管理。建立财务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层层把关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资金统筹调配、集中力量办好事。
四是统一业务管理。设定统一的质量管控标准,实行统一业务培训、临床路径、护理服务和远程医疗,有效解决了过去医疗机构单打独斗、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五是统一药械管理。实行医共体的药械统一目录、议价、采购、配送和结算,做到了同城同药、同质同价,药价平均降幅6%以上,实实在在惠及于民。
六是统一绩效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绩效进行科学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奖优罚劣,激发活力。
通过“六统一”管理,县乡医疗机构实现了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发展,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门诊次均费用下降5.8%,患者负担平均下降260元,群众看病专家多了、跑腿少了;方便多了、花钱少了,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红利。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我们都知道,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建设和综合监督。我想了解一下,在地方政府来讲,在这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机构的体量数量不断增加,在监督方面又出现哪些难点,如何来克服?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注老百姓的就医安全,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苏州卫生机构总数超过4000个,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确实体量数量不断地增加,新业态也在不断地涌现,监管难度不断加大,为基层执法带来较大的挑战。下面,我用“四个加”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是以“法制+”完善医疗监管制度。苏州将医院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出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一个要求”,落实“两个机制”,即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求。不断完善医患矛盾调处机制,全面实行依法执业、诚信管理员制度。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指标,使医院法治工作机制“建起来”,学法普法“活起来”,医患关系“亲起来”,法治管理“兴起来”。
二是以“信用+”激发行业诚信自律。开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实施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报告制、建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等多种信用机制,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全域全程监管。
三是以“互联网+”提升监管效率效能。一方面,在市县纵向间和部门横向间实现互联,两级卫健、公安、医保、市场等部门建立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公检法等部门协同实行涉医违法案件查办联动机制,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间和数据信息间实现互通,建立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对医废、医疗辐射等在线监测应用管理率达到100%。
四是以“长三角+”突出区域协同联动。建立跨区域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等,探索对跨地区无证行医失信行为开展研判、预警,实现精准打击。
通过这“四个加号”,探索创新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精准治理,管出了安全,管出了效率,也管出了活力。苏州探索的现代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经验,也被国务院医改办列为全国医改重大典型经验之一,并且推广全国。我们也将以此为鼓励,进一步深化在法治建设和综合监管上的工作。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以上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六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卫生健康全行业和地方政府一起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的有关情况,再次感谢各位。
我们今天的发布会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场,从4月份开始到现在,我们一共是举办了21场专题新闻发布会。我想,这21场发布会背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卫生健康行业十年来守护百姓健康的工作实践。借此机会,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这些工作的关注和报道。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召开卫生健康系统例行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