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2024年1至6月司法审判数据会商,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主持会商。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全国法院审判执行质效持续向好。新收案件增幅明显放缓,首次执行案件数量明显下降,表明诉源治理、执源治理均取得阶段性成效。26项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中23项同比趋优,设有合理区间的20项指标的全国均值已全部进入合理区间。“案-件比”、二审开庭率、上诉案件移送时间、执行到位率等在第一季度基础上继续保持向好态势;上诉率、申诉申请再审率、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下降,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度提升;再审审查询问(听证)率大幅上升,“如我在诉”、实质解纷的意识逐渐成为每一名法官的自觉。会商后,最高法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将指标结果通报给相关法院,重点通报未达合理区间的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部分法院仍未跟上审判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指标体系功能定位的理解还不透彻、不准确,存在追求数据‘好看’,忽视司法审判规律等问题”“对下指导的‘体检表’,要列明问题、点名道姓,不要怕伤及情面”“这类案件在这两个省一个明显增长一个明显下降,我们打算近期开个片会,组织大家相互学习,解决自身问题”“这类案件是法律修改后新出现的,我们正在总结审判经验,近期将出台制度规范,促进统一裁判标准”“围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采取了发布指导性案例、出台工作意见、上线案事例库、制作关爱未成年人提示等办法,下一步重点是与有关方面一道用好这些措施”“这类案件裁量空间大,行政管理部门、不同法院认识不统一,我们打算开展同堂培训,用好法答网、案例库的资源,统一执法司法标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有必要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提升法官能力素质”“我们打算通过细化数据分析、剖析典型案例等举措,解决中级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上诉率高于基层法院的问题”“环境资源案件‘三审合一’实质运行不足、专业化审判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对于执行信访案件持续增长的问题,我们打算在做实‘有信必复’的同时,大力推进领导包案、公开听证、交叉执行等工作,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会商会上,最高法院领导和各个庭室局负责同志结合工作情况作出分析,针对数据反映的审判执行、诉源治理等方面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问题分析深入,措施科学务实。根本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实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重在抓落实。”结合数据反映的问题和大家的发言,张军对进一步做实数据会商提出三方面要求——
积极发挥审判数据的作用。实现审判工作提质增效,没有管理不行,没有压力不行,关键是要科学、符合司法规律、不给一线法官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要鼓励各地法院结合实际对指标进行本地化改造,促进更好落地生根,同时总结指标运行中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要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引导法官把质量、效果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上,做实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决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要坚定不移落实立案登记制,坚决防止以诉源治理为名变相控制立案。对当事人、律师反映的立案登记制落实不到位问题,坚决一查到底。
做实常态化监督指导。监督指导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才有效。各庭室局每月都要根据数据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实抓早抓小。针对部分地区新收案件、未结案件增幅较大的情况,一省一策、点对点指导。对审判质效明显未跟上的,要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层层压实责任,防止程序空转、矛盾上交。要压实院庭领导的审判监督责任,做实案件“阅核”,提升整体审判执行质效。
重点整治反管理问题。整治反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通过交叉互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审判数据明显领先、落后或者短期内异动的,都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数据不实等问题。对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不符合审判规律的,要通过多种方式查清实情,了解是否存在数据不准确或者集中突击结案等反管理问题。
最高法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副院长陶凯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最高法纪检监察组组长、最高法党组成员张荣顺,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成林,党组成员、副院长茅仲华、沈亮、李勇,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王淑梅,最高法有关部门、各巡回法庭负责同志参加会商。(记者:白龙飞 | 摄影:孙若丰)
来源:最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