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1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贵州省副省长张敬平女士,贵州省副省长罗强先生,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邱祯国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李炳军先生作介绍。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炳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也非常感谢大家对贵州的关注和支持!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是中国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曾经的贵州,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现在万桥飞架、四通八达;曾经的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如今脱贫攻坚改变了贵州贫困落后的面貌,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我们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四新”重大使命。近年来,我们把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坚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也就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我们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总量迈上了2万亿元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贵州的主旋律。
这些年,我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高于经济的增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们致力于发展乡村产业,现在的贵州到处是茶园、果园、田园、森林,全省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加快发展。“老干妈”等品牌的辣椒酱畅销全球。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上种出的茶叶,都是干净的、都是健康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茶、红茶很受市场欢迎,做出的抹茶出口到40多个国家。我们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群众生活更方便、农村环境更优美,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这些年,我们用好自然资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但也孕育了丰富的矿藏,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就是把矿产资源探准、开好、用好,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省级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各市县都在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8%,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我们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提质升级,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开始形成。
这些年,我们全力守护好贵州的绿水青山。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贵阳市主城区有座黔灵山,生态环境很好,绿树成荫,上千只野生猕猴生活在这里,数万只飞鸟在这里栖息,每天三四万市民游客到此休闲游览,一大乐趣就是看野生猕猴,有些市民还和猕猴结了“对子”、交了“朋友”,这就是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三。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可以说,贵州好山好水好风景,好酒好茶好生活,是养身养心养健康的好去处。
这些年,我们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每年近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去年新增各级各类学位18.62万个;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诊运营,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体系加快健全,贵州的教育、医疗条件正在加速改善。我们大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贵州各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和谐。
今天的贵州,正在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朝着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加快奋进。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炳军省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省长李炳军先生提到了,贵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49种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前10位。请问贵州怎样依托这些矿产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了让这些宝藏的经济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根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选准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就是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简单讲,就是要干我们有优势的项目,要么有矿产资源优势,要么有产业基础,要么有比较优势。这“六大产业基地”,既服务国家大局,又有贵州特色和优势,既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
贵州的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这几年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实现了“老树发新芽”。比如煤,我们通过规模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江南煤海”更加实至名归。
同时,我们推动产业链延伸,大力推动煤化工与磷化工的耦合发展,贵州的煤正在成为现代化工的重要原料。比如电,过去贵州火电以30万千瓦机组为主,现在66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成为主力。同时,我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6%,实现了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我们在保障本省用电的同时,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省份送电,贵州能源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贵州的磷化工业,在稳定化肥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向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延伸,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发展,现在全国电动汽车中,每三辆就有一辆的电池用了贵州的“磷元素”。再比如大数据,我们在建设数据存储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算力产业、人工智能,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算力将为东部乃至全国算力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今天的贵州工业,发展势头很好、未来可期。谢谢大家!
央广网记者:
我们知道,贵州的“村BA”和“村超”持续火爆,我们都非常关注。作为民间自发组织,村民自发参与的乡村赛事,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请问贵州的乡村赛事有什么特别之处?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张敬平副省长回答。
贵州省副省长 张敬平:
“村超”“村BA”之所以倍受关注,而且让贵州“火爆出圈”,就在于它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我以三个关键词和大家进行分享。
第一个关键词是“快乐”。走进“村超”“村BA”的赛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欢乐氛围。上万人的看台坐无虚席,耳边是呐喊声、加油声、喝采声,这就是体育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的表达,而这种快乐又集中反映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贵州各族群众在精神上、物质上深层次根本性的“千年之变”。可以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贵州人民更加自信、更加自强。
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化”。“村超”“村BA”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文化盛宴。在比赛的间隙,包括芦笙表演、木鼓表演、侗族大歌等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阵,体现出贵州多彩文化的各种元素,而且场内场外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载歌载舞,比赛奖品也是我们的土特产,整个比赛过程融入了我们很多的民族文化。大家跨越山海而来,共赴“村超”“村BA”之约,就是要亲身体验在比赛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同时也醉心于贵州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多彩的文化,让这些体育赛事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持续加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个关键词是“村味”。“村超”“村BA”诞生在乡村、根基在乡村,“挑大梁”的、“当主力”的、“唱主角”的都是当地村民,比赛的大小事情都由村民自己商量着办,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各项赛事的组织实施,都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村超”“村BA”的土生土长和原汁原味。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发挥自己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打造一些群众性的体育赛事品牌。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富有贵州特色的体育赛事成为贵州亮丽的名片。在这里,也诚挚地邀请大家走进贵州,奔着赛事去旅游,走进景区来运动,近距离体验和领略贵州的多彩民族风情以及文体魅力。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刚才省长也提到了,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3%,可以说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我们想请问,近年来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积极的探索?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邱祯国主任来回答。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邱祯国:
正如您所说,今天的贵州,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多彩贵州最亮丽的底色,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这些年,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一方面,我们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在产业发展上,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无论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都坚决不做,牢牢守好“绿色门槛”。我们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电动贵州”建设,提高发展的“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我们坚持铁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保问题得到解决。贵阳市民感受最深的是,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曾经污水溢流,如今水清河畅,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增强。我们加强乌江等重点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和管控,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石漠化面积近十年来减少了一半。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创建了环保法庭,成立了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林业碳汇、碳票等试点。我们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举办了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在贵州毕节黔西市的化屋村,村民“组队”常态化巡河、护河,守护乌江一江碧水,打造沿江乡村旅游,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多项惠民工程,请问具体都做了哪些实事,是否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呢?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努力让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我从几个方面作个介绍。
我们努力让更多的群众稳定就业、在家门口就业。去年9月,来自贵州台江的绣娘石传英带着她的苗绣,登上了米兰时装周,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像她这样受过培训的贵州绣娘就有50多万。现在,越来越多在外的贵州老乡回家乡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比如说,贵州的正安县吸引人才回乡发展吉他产业,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带动1.4万人就业。这几年,贵州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省外务工劳动力稳定在600万人左右,我们称为“六六就业稳岗计划”。
我们努力让群众出行更方便。全省每个市州有机场、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产业路直通田间地头,快递包裹送到农民群众家门口、出门就能坐客车,交通闭塞已经成为历史。贵州交通的改善,不仅让出行更方便,更带来了贵州人思想观念、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修的是路,通的是车,连的是民心。
我们努力让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建成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老百姓在贵州就能享受到发达地区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前不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为出生仅6天的婴儿,成功施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创下全国最小年龄纪录。同时,我们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老百姓就近看好病。
我们努力让更多贵州孩子能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目前我省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十四五”期间就将增加15.4万个高等教育学位。同时,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需求,加强理工院校和理工学科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去年花在教育上的钱,就占我们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
我们非常关注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对城乡低保群众、福利院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让大家一起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让贵州群众过上更有保障、更加美好的生活。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贵州是全国最早发展大数据的地区之一,目前正在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请问在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方面,贵州有哪些考虑?谢谢。
贵州省副省长 罗强:
贵州从2014年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到现在已有10年了,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蓬勃发展。
这些年,我们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以及三大通信运营商等,在贵州建设大数据中心,全省投运和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达到47个。我们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数字新基建项目,开通运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去年,中国移动在贵阳建成了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从贵阳到广州、深圳的数据传输,仅需10毫秒,到杭州16毫秒。还有,我们建成了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等一批重要平台,举办大数据博览会这样的国际性盛会,贵州大数据这张名片是越擦越亮。
今天的贵州,已经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贵阳贵安正全力打造“中国数谷”。现在国家明确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我们将抢抓机遇,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算力方面,我们将做大智算中心集群,提升智算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算基地。赋能方面,我们将依托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旅游场景化创新、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千行百业插上数字化翅膀。产业方面,我们将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圈,在数字产业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贵州有基础、有优势、有信心。我们将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同海内外的朋友们一道,共同扬帆数字经济蓝海。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国务院批复了贵州开展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请问贵州如何落实好这个方案?目前有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邱祯国主任回答。
邱祯国:
国务院批复贵州开展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后,我们用好国家赋予贵州更大改革自主权的机遇,突出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改革事项。在投融资、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政府投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我们出台了政府投资管理“1+3”政策体系,“1”就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3”就是决策评估、概算管理、财政预算评审等3个配套措施,通过这些政策改革,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已成为全省共识。同时,我们创新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四化”等产业基金,变政府直接投资为市场化基金投入,撬动了社会资本、民间投资,更好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实现了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提升。比如,贵州磷化集团,我们通过改革重组,将省内原来的两家磷化工企业进行整合,推动了资源、技术、管理、市场布局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企业规模、利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1+1>2”的明显成效。我们还对能源、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重组,也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在要素配置方面,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我们率先开展了数据流通交易,例如全国的气象数据、电力数据、电信数据等,已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实现交易。我们建立了从原水到供水再到排水的全链条水价改革体系,采取使用者付费,实现投资者有回报,吸引了一批社会资本参与贵州大水网建设。我们实行分时电价政策,引导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有效保障了能源稳定供应,也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还促进了企业的连续生产。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探索新的路径。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是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应该十分繁重。请问,下一步,贵州要如何更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罗强副省长来回答。
罗强:
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对脱贫人口进行监测和帮扶,实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到去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万元的人口,已经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从2001年开始就在贵州实践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建设,进一步丰富内涵,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富在农家”,就是聚焦就业和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一方面稳定外出务工规模,让600万群众在外稳岗就业;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有奔头。比如,我们在全省近千个易地搬迁社区,建设了1300多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12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学在农家”,就是让农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为。近年来,我们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等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让更多的农民有一技之长,并依靠自己的努力,持续过上了好日子。
“乐在农家”,就是文明乡风、有效治理。如今贵州乡村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常生活,已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村超、村BA就是贵州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农村、向往田园生活。
“美在农家”,就是依托贵州的真山真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得村庄宜居、田园整洁、环境优美。现如今,像西江苗寨、肇兴侗寨这样的美丽村庄,在贵州还有很多。
一幅幅山水村居的画卷,一张张村民幸福的笑脸,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不懈探索、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贵州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请问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此外,贵州在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让我有机会介绍贵州的旅游。旅游业是贵州最有优势、最有底气的产业。前不久,到贵州“上春山”形成了热潮。现在正是酷暑,贵州的气候优势很明显,夏天大家可以去避暑。拿贵阳来说,夏天最高温度30℃左右,这几天二十七八度左右,晚上不用开空调,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名不虚传。我刚到贵州工作时,一位老同志曾经告诉我,夏天不管多热,下去出差都要带件稍厚点的外套,我想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大家夏天到贵州去,记得带件外套。
现在,我们正重点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在贵州有个说法,叫“黄小西,吃晚饭(赤万梵)”,这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六个景区第一个字的谐音,我给大家解释一下。“黄”指的是“黄果树瀑布”,这是驰名中外的亚洲第一大瀑布,大家都很熟悉;“小”指的是荔波小七孔,这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碧水就像绿宝石一样;“西”指的是西江千户苗寨,这是世界最大苗族村寨,保护得非常好;“吃”指的是赤水丹霞,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赤水大瀑布也非常壮观;“晚”指的是万峰林,徐霞客曾写下“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诗句,大家可以想像它的壮观;“饭”指的是梵净山,这里是武陵山之巅,是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孤岛,也是佛家道场。大家在刚才的宣传片中应该看到了梵净山,高高举起的“大拇指”就像在为我们伟大祖国点赞。这集中展现了贵州山水的独特魅力,是贵州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贵州还有很多好地方,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在这里点几个名字,比方说织金洞、双河洞、马岭河大峡谷、青岩古镇、镇远古镇等。贵州是“公园省”,可去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们大力传承发展贵州多彩文化。贵州18个世居民族生生不息,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312个中国民族特色村寨星罗棋布。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反倒使贵州的民族特色保护得非常好。这里是阳明心学的发祥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知行合一”“致良知”成为影响世界的东方智慧,玩易窝、阳明洞等遗址至今保护得非常好,大家可以去看看。“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诗篇。
我们大力推动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贵州全年300多天适合户外运动,世界前100座高桥近一半在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到贵州,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跑马拉松、骑自行车,可以在高桥、峡谷中滑翔、蹦极、漂流,可以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竹漂、划龙舟。后天,贵阳马拉松就开跑了,夏天能在习习凉风中跑马拉松,是非常难得的。
欢迎大家来贵州享受快乐的旅行,看一场“村超”“村BA”,在激情赛场和各族群众一起呐喊,合唱一曲《奢香夫人》,感受最炫民族风;听一场路边音乐会,在人潮人海中感受高雅与通俗的精彩结合;吃一次长桌宴,感受“酸溜溜”“甜滋滋”“火辣辣”的黔菜盛宴;品一杯酱香美酒,感受诗酒田园的美好生活。这就是令人向往的旅行,这就是纯粹的快乐。我相信,到贵州来旅游一定会不虚此行。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现在各地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我们关注到贵州正在打造一批国家级的创新平台,请问贵州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做法和考虑?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张敬平副省长回答。
张敬平:
贵州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经过不断努力,科技力量得到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我向大家介绍几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个是,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推进科技创新。大家都知道,“中国天眼”、中科院地化所等一批科技创新“国家队”都坐落于贵州。随着“中国天眼”新发现脉冲星数量的不断突破,还有中科院地化所团队发布精度非常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可以说这些高水平团队在各自领域都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成绩单。我们在充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着力培育我们本省的科技力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再一个是,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格局推进科技创新。刚才李炳军省长介绍了贵州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我们坚持发挥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从产业“出题”到科技“答题”,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新一轮找矿突破、矿产资源选冶攻关、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数字化赋能产业等“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找准科技创新重点和攻关方向,努力向科技要产能。通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取得了新的成效。比如,我们在找矿技术上的突破,就使贵州能够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提高供应链产业链韧性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集中优势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对科技平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进行集中统筹,不断在提高科技创新质效上下功夫。当前,我们正在对过去比较分散的一些科技平台进行整合和重组,全力打造和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在贵州的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就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探索,特别是在集聚人才、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制、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平台建设上持续加力。
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支撑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仅靠我们自身现有的科技力量还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入黔”“院士贵州行”“东西部协作”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大力引进各方面优质的创新资源,共同助力贵州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这里,衷心感谢大家对贵州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贵州的科技创新事业。谢谢!
寿小丽:
继续提问。好,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我们最后两个问题。
农民日报记者:
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请问贵州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进展?谢谢!
李炳军:
好,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罗强副省长来回答。
罗强:
贵州有着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这里的农产品生长周期长,绿色健康,肉有肉香、菜有菜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优选一批产业重点进行打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土特产”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我们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推动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实现更好发展。比如,刚才炳军省长提到的贵州抹茶,已经拥有60余项专利,通过500多项欧盟检测。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这个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因为抹茶被誉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带动当地近10万茶农增收。
我们下大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抓好前端的品种培育和后端的市场销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到去年底,我们已培育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2家、排全国第二位;过去五年,我们食用菌的相关企业增加两倍,刺梨综合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辣椒制品已经占据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
我们坚持农民在种植、养殖环节的主体地位,农民能干的,就让农民干,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产业发展更可持续。最近这几天,贵州镇宁县六马镇的蜂糖李即将上市,它从默默无闻的“乡间小果”到水果界的“明星”,这就是农民群众选对了产业、做大了产业的结果,现在村里人人住楼房、家家有汽车,六马镇也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如今的贵州农产品,黄牛出山、茶叶漂洋过海、小辣椒变成了大产业、蜂糖李成为农民的“甜蜜”事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这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谢谢。
寿小丽:
好,最后一题。
中国日报记者:
据了解,贵州正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这也是国家给贵州的一个定位,贵州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将如何推动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谢谢!
李炳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贵州作为西部内陆省份,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过去对外开放客观条件相对不足。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老铁路开通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贵州开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从贵州向西,通过中老铁路到老挝万象,可以通达东盟国家;向北,通过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可以直达中亚、北亚、欧洲;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粤通道,可以便捷出海。可以说,贵州开放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
贵州对外开放,首先要明确往哪里走。结合当前开放格局的变化,贵州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亚市场是最有潜力的。近两年,贵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4%,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3.8%。上个月,我率团出访印尼、泰国和老挝,三国政商界对与贵州合作的前景都很看好,也推动形成了一批务实合作成果。
贵州对外开放,需要打造内陆港口。我们集中打造贵阳国际陆港,将沿海港口功能搬到内陆来,实现了“出口直放、进口直通”,整体通关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陆港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打造西南重要国际物流枢纽。
贵州对外开放,需要将更多特色优质商品卖出去、买进来。现在,贵州的白酒、轮胎、化肥、新能源电池材料、农产品、吉他等在海外非常受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对外开放,把出口产业发展好,把对外的通道、平台、环境建设好,坚定不移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贵州贡献。谢谢!
寿小丽:
谢谢炳军省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来源:国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