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检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此次新闻发布会将通报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雪慧]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是农历龙年新春后最高检举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我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龙年吉祥,顺遂安康。
2024年全国两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像往年一样,最高检将提交过去一年的检察答卷,接受人民的检阅。为迎接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更好地了解、理解检察工作,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举办“迎两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紧扣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结合重点检察办案数据和典型案例,分专题通报全国检察机关贯彻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成效。今天首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就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先生,检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一检察厅(也称普通犯罪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先生,检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三检察厅(也称职务犯罪检察厅)厅长史卫忠先生,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先生,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申国军先生。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通报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二是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三是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童建明常务副检察长通报有关情况。
[童建明]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今天,最高检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召开新春首场新闻发布会,既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相关检察宣传“预热”,也是为了更加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促进做好全年各项工作。首先,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检察工作的关心、支持与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并且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为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司法公正的这一原则性、基础性要求,最高检党组提出,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
下面,我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怎么认识、怎么做实、怎么保障三个方面,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个介绍。
一、聚焦公正司法,树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检察工作理念,根本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于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一是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应该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的鲜明政治底色。讲政治是具体的、实践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务实举措,是讲政治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的有机统一。
二是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具体抓手。检察机关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和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最终要落实到履职办案上。只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才能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牵引。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要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抓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有力带动检察工作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
二、加强法律监督,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履职办案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检察机关主责主业是法律监督,工作重心也是法律监督。我们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贯穿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过程,落实到履职办案各环节,切实维护执法司法公正公信。
一是着力加强刑事诉讼监督。主动融入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审前过滤把关、指控证明犯罪作用,推动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部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监督侦查机关立案、撤案13万余件。持续加大刑事审判监督力度,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7000余件。同时,还加强刑事执行监督,深化“派驻+巡回”检察,既监督“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又防止该减刑不减刑、该假释不假释。
二是着力提升民事检察工作水平。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1万余件。对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13万余件,协同破解“执行难”。特别加强了对虚假诉讼的监督,依法纠正“假官司”9000余件,起诉虚假诉讼犯罪900余人。
三是着力补齐行政检察工作短板。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600余件。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4万余件。完善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制度,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
四是着力规范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生动司法实践。检察机关勇担“公共利益代表”职责,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9万件,在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烈士名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最高检正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研究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
五是着力强化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坚持加大力度、务必搞准,共立案侦查1900余人,最高检直接立案侦查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杨光明涉嫌徇私枉法案,清除了司法队伍中的一批“害虫”。
三、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机制
应勇检察长指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重在“高质效”,难在“每一个”。完善制度机制是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重要保障。
去年以来,在以下几个机制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第一,健全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机制。检察机关各项职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实践中侵犯合法权益的案件往往同时涉及刑事、民事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充分履职,增强了监督质效。坚持一体履职,四级检察机关、四大检察业务条线、院内各部门树牢“一盘棋”意识,完善依法接续监督、内部线索移送、跨区域检察协同履职机制,确保纵向贯通、横向联动。
最高检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内部移送法律监督线索工作规定》,这是落实一体履职的重要制度保证。去年,按照该规定移送线索7万件,成案率97%。坚持综合履职,在未成年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通过专业化办理,把各项检察职能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全方位司法保护。坚持能动履职,防止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立足法定职能,深化检察听证,强化办案中的矛盾化解。注重结合办案提出促进社会治理的检察建议,追求更好的履职效果。
第二,健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制定数字检察规划,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机制。总结在办理个案中发现的规律,研发法律监督应用模型6000余个,批量发现监督线索62万余件,推动法律监督由个案到类案、由一域到全域拓展。
第三,健全检察业务管理机制。最高检制定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调整优化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全体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规范检察权运行,围绕刑事案件不捕不诉、民事抗诉等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进一步健全内外部、上下级制约监督机制。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与检察长领导检察院工作相统一,坚持放权与管权并重、管案与管人结合,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制约监督。
第四,健全执法司法配合制约机制。一体推进执法司法配合制约机制建设,是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执法司法合力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最高检分别与最高法院、司法部建立年度交流会商机制,与最高法院、司法部、全国律协建立年度四方会商机制,共同破解执法司法堵点难点问题。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还探索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衔接机制、法律监督与法治督察衔接机制,促进增强法律监督质效,共同维护执法司法公正。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是现实要求,也是长远任务,必须久久为功抓好落实。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不懈朝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方向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老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借此机会,也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李雪慧] 谢谢童检。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此次发布的9个典型案例,涵盖了“四大检察”职能:其中前四个案例是刑事检察方面的,包括案例一、案例二均为检察机关持续多年跟踪监督的刑事案件,办案检察官通过查微析疑,不让有罪者逍遥、不让无辜者蒙冤;案例三是职务犯罪案件,强化监检衔接协作,彰显了检察机关有贪必肃、有逃必追的鲜明态度;案例四是经济犯罪案件,检察官深挖关联犯罪线索,构建完整证明体系,严惩上市公司违法犯罪。案例五是民事检察案件,检察机关通过全面审查证据材料,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案例六是行政检察案件,检察机关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不“小办”,坚持把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贯穿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案例七是公益诉讼检察案件,检察机关积极借助专业力量,加强技术性证据审查论证,有力维护社会公共公益。案例八是刑事申诉案件,办案人员强化实质审查、补查证据,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案例九是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加强侦检协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罪责刑相适应。这些案例材料已经印发给大家,在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关注报道,如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会后与我们新闻办工作人员联系。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 春节期间,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热映,成为贺岁档爆款,“公平正义”也随之成为网上网下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注意到,电影很多故事情节就来自于现实中检察机关办理的正当防卫案例。请问童检,检察官在具体的司法办案中应该如何贯彻“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童建明]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第二十条》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话题,将抽象的法条化作百姓身边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诠释了“忠诚、为民、公正、担当、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是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呈现。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更高水平、更丰富内涵的需求。检察官如何在日常履职办案中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持续做实,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影片中塑造的韩明、吕玲玲等检察官形象正是新时代检察官的缩影,也为我们答好这个答卷作了生动注脚。
一是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公正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作为司法工作者,检察官要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根本的职业追求,坚守法治信仰,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不仅要做犯罪的追诉者,还要做无辜的保护者、正义的捍卫者,更要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进步的引领者。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追根溯源还原案件真相,就是源于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今天发布的典型案例“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和“四川乐山流浪女子被强奸杀害案”,就很具有典型意义。陈仓案经过抗诉,由无罪改判死缓。流浪女子被奸杀案,经检察官认真审查,发现诸多疑点,原犯罪嫌疑人被不捕释放,此后十几年持续跟进监督,真凶终被抓捕归案。两个案例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从判决无罪到判决死缓,一个从涉嫌杀人到无罪释放,背后体现的就是检察机关不枉不纵、不漏不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
二是坚定恪守司法为民的职业良知。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承载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再小的案件也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坚持司法为民,这是司法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良知。检察官要把人民群众始终装在心头,把维护人民权益落实到履职办案工作中,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综合考虑天理、国法、人情,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避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才能真正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电影《第二十条》就充分体现了检察官浓厚的为民情怀。
今天发布的典型案例“于某兰诉山东省某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某大队交通行政处罚检察监督案”,这也是一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检察机关把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贯穿始终,综合运用监督纠正、以抗促和、引导调解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主动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是努力养成专业娴熟的职业能力。司法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法律规定往往比较原则,而检察官面对的案件却千差万别。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必须依靠过硬的素质能力。要既善于审查案件,正确适用法律,又善于准确把握政策,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既善于依法办案,又善于化解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等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促进“心结”“法结”一起解;要既善于办好每一个个案,又自觉把监督办案融入国家治理大格局中考量,努力把办案效果从一案一事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拓展,扎实做好监督办案“后半篇文章”,以能动履职促进行业治理、社会治理。
以上讲的三个方面,职业追求、职业良知和职业能力,是一名优秀检察官所必备的基本品格。我们希望,通过每一名检察官孜孜不懈的努力,以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司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专业娴熟的职业能力,持续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国日报] 我们注意到,在以轻罪为主的犯罪结构形势下,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明确提出“推动完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请您介绍一下,检察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
[苗生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犯罪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增长背景下,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大幅上升,法院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占比从1999年不到55%至近年来已稳定保持甚至超过85%。
与之相适应,检察机关坚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依法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案件不捕率从2019的22%上升至2023年的41%;不诉率从2019年的10%上升至2023年的26%。而且,轻罪案件大幅上升,业已成为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轻罪治理也构成了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要求司法办案应当做到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有度,罚当其罪。现阶段,适应犯罪结构变化,完善轻罪治理,必须更加重视深入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应勇检察长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重在全面准确落实。落实到具体案件办理中,就要统筹处理好“宽”与“严”、“惩”与“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重大经济、金融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毒品犯罪等,落实当严则严,依法追诉、从重惩处,切实发挥“严”的震慑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虽然罪行较轻,但情节恶劣、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如,殴打、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也要体现从严精神,依法予以追诉。
另一方面,要规范“宽”的一面,对于轻微犯罪案件以及其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特别是社会危害较轻的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要依法落实“宽”的政策,把依法少捕慎诉慎押作为办理轻微犯罪案件的具体工作要求,通过发挥“宽”的教育作用,减少社会对抗、增进社会和谐。接下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明确这一具体要求的适用范围、标准和程序。
此外,在依法惩治犯罪同时还要抓好“防”的一手,加强综合治理。要依法准确把握罪与非罪、违法与犯罪界限,借鉴醉驾治理经验,加强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狩猎等轻微犯罪治理研究,探索完善违法与犯罪梯次衔接治理模式,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着力铲除违法犯罪滋生土壤。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司法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在检察办案各环节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 党的二十大强调,反腐败必须永远吹冲锋号。我们注意到,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强调要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完善监检衔接机制,确保配合有力、制约有效。我们想了解一下,在提高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质效方面,检察机关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
[史卫忠] 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着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法律责任。只有切实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效,才能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犯罪职能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政治统领、法治思维、配合制约、诉源治理的工作原则,强化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协同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重点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提升办案质量。当前,重大职务犯罪增多,案件疑难复杂程度增加,确保办案质量是体现反腐败工作成效的客观基础。加强与监察机关、人民法院的办案衔接和配合制约,严格依法办好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充分发挥提前介入的重要作用,促进查清案件事实、夯实证据基础、准确适用法律;进入诉讼环节后,进一步全面审查,认真把关,确保指控犯罪质效。依法稳妥办理反腐败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犯罪案件,对于长期逃匿境外人员,推动依法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和缺席审判程序。加强职务犯罪检察部门与检察侦查部门配合与制约,强化审查把关,共同提升检察侦查案件办理质量。
二是突出重点治理。结合检察职能,认真落实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大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强化追缴和纠正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积极参与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整治,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协同履职,形成合力。针对办案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指导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加强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促进腐败问题标本兼治。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这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方面。针对部分地方“配合有余,制约不足”问题,推动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健全联合督导、定期会商工作机制,促进制度落地落实。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制发司法解释、指导意见、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动统一认定标准。适应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缺席审判、没收违法所得程序规定,规范涉外调查取证等工作。推动联合出台常见职务犯罪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指导意见。
四是强化对下指导。充分发挥分片区对口指导机制作用,及时帮助下级院解决办案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提升办案质量。总结分析办案特点和存在问题,健全年度通报、专项通报、个案通报机制。调整优化职务犯罪检察工作联系点,有效贯通情况报告、信息反馈渠道。推进数字职务犯罪检察示范点建设,探索建设职务犯罪检察案例库,服务案件办理和业务指导。印发《职务犯罪检察工作指引》,全流程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工作。
五是抓实专业化建设。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落实,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规范全国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团队(基地)建设标准和工作要求,形成一批职务犯罪检察优秀品牌。开展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观摩和优秀庭审评比活动,强化出庭准备工作,提高指控犯罪能力。推进监察、检察、审判人员同堂业务培训。举办第二届全国职务犯罪检察论坛,深化理论和实务研究,推动职务犯罪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开展过程中,检察机关是如何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来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的?
[高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党的二十大,司法责任制经历了从“落实”,到“全面落实”,再到“全面准确落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对司法工作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了推动司法责任制全面准确落实,2023年,最高检党组针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诸如检察长、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办案职责不够清晰,有的地方放权有余、监督不足、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不够到位、不够准确等问题,印发《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专章部署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同时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了“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机制”的专项整改;正在组织修订《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追究条例》等文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确权”,进一步明确办案职责。通过强化工作指引、完善考核方式,指导省级院修订检察官权责清单,市以下检察机关制定权责清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检察长与副检察长、部门负责人与检察官、主办检察官与普通检察官、检察官与检察官助理之间的权责关系。截至目前,32个省级院已全面完成了权责清单的修订,检察权运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是“控权”,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放权”与“控权”并重,加强检察权运行的制约监督。探索检察长、部门负责人的监督审核和智能监控有机结合,完善常态化流程监控预警、提醒和定期通报督促制度,提升监督效果。持续推进“智能化评查”“网上异地交叉评查”等试点工作,不断提升评查工作质效。常态化落实好“三个规定”,去年共记录报告23.8万件。
三是“明责”,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办案的司法责任。完善入额院领导办案制度,入额的院领导必须办案,特别是科学合理确定入额院领导的办案类型,32个省级院均建立了领导干部办案清单、情况通报制度,强化实名通报、分级通报、业绩通报。推动完善入额院领导办案考核机制,加大对领导干部办案过程中的阅卷、讯问、公开听证、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等亲历性事项的考察,通过业绩考评推动落实领导干部办案司法责任。
四是“追责”,进一步严格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针对各地反映的突出问题,健全违法办法的线索发现、移送、追责程序启动、内外部协作衔接等工作机制,明确检务督察、案件管理、政工人事、机关纪委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细化完善检察办案环节司法责任认定和豁免具体情形,积极开展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既要严肃依法追责,又要切实保护检察人员依法能动履职积极性。
[南方都市报] 我们关注到,最高检在2023年对《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媒体报道时有句话十分引人关注——“不被数据所困,不被考核所累”。请问,检察机关如何利用评价指标等手段进行检察业务管理?未来如何充分发挥检察业务管理的作用促进高质效办案?
[申国军] 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在2023年把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的修订,作为最高检检委会第一次会议的第一项议题,足见最高检党组对评价指标的高度重视;指标修订完善后的最高检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短时间就达到10万+,也足见全体检察人员对评价指标的高度关注。
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是加强检察业务管理的重要方式,目的是引导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保障和促进检察办案从实体上、程序上、效果上实现公平正义。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的作用,真正做到应勇检察长提出的检察人员“不被数据所困,不被考核所累”,我们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精简评价指标。我们本着“只减不增”的原则,给指标大幅“瘦身”,2023年从60项减至46项,今年初又从46项减至38项。对通报值指标也相应作了精简,从14项减至6项。
二是做好评价指标的培训解读。评价指标修订完善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全国检察机关全体检察人员参加的视频培训,童建明常务副检察长作了讲话部署,我进行了专门的辅导。同时,在《人民检察》《检察日报》等刊发了相关解读文章,引导各级检察机关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评价指标。
三是做好指标本地化备案审查和指导。我们明确要求各省级院要把本地指标设置情况,报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备案,提出本地化指标数量不得超过50项,设置通报值的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对中性指标和已经达到通报值的指标不得排名等,发现存在与最高检要求不符的提出纠正意见。
四是科学运用评价指标指导工作。运用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判功能,通过分析指标数据变化,发现倾向性、典型性、异常性问题,找到原因,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及时纠偏,促进检察办案工作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指标数据质量核查。我们每季度对检察业务数据,包括指标数据进行核查,每次核查情况对全国进行通报,发现数据“有注水”“作假账”的,移送检务督察部门进行调查,严肃追责问责,以“零容忍”对待“反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最高检党组提出,“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检察业务管理的“枢纽”,我们将通过“高质效管好每一个案件”促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2024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的落实。2024年1月最高检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检察院要着力构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宏观管理为统领、办案部门自我管理为基础、案件管理部门专门管理为枢纽、相关部门协同管理为保障的全方位、立体化检察业务管理组织体系。突出强调了检察业务管理对强化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保障作用。我们下一步通过培训解读、调研指导、总结经验等多种方式,确保《意见》落地、落实、落细,全面加强检察业务管理。
二是抓好评价指标的分析研判、评价指导功能。我们将在每一个季度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判,发现检察业务运行的整体性、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前瞻性解决意见和措施,发挥好评价指标的指导、纠偏作用。
三是抓好“三个统筹”。我们将努力统筹好业务办理与业务管理的关系,统筹好管案和管人的关系,统筹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关系,特别是在微观管理上,加强个案的流程监控,加强办案部门的案件质量检查,加强案件管理部门的案件质量评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形成案件管理和案件办理合力,全面加强案件管理,以案件管理的高质效促进案件办理的高质效促进案件办理的高质效。
[李雪慧] 因为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并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将继续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履职办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秉持司法为民这一“初心”,牢牢坚守公平正义这一“核心”,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同时,也请广大记者朋友继续关注支持检察工作,你们的专业报道就像热播的电影《第二十条》一样,是扩展检察办案效果的重要载体。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同讲好检察办案故事,努力把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地传递到人民群众身边。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高检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新闻发布会结束,感谢各位网友关注。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