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3年11月16日
地 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厅
主持人:邢慧娜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嘉 宾:梅学谦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朱惠芳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王振常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刘 春 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吴德熙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19批援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中指出,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就在上个月,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的称号。今天的见面会我们就请到了他们其中的五位代表,请他们和大家作一个见面交流。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位代表,他们是: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梅学谦先生;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朱惠芳女士;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先生;
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女士;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五位代表逐一作自我介绍。首先,有请梅学谦先生。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梅学谦:
大家下午好!我出生于1951年,在河南省安阳市,那个时候还叫平原省,是安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现在是我们家第三代的从医者,我父亲梅庚年是第一批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医疗队队长兼党委书记。1975年8月11日在埃塞俄比亚因公殉职,并安葬在埃塞俄比亚,每逢清明节,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及各届医疗队都要去为我父亲扫墓。当地的一户人家从那个时候到现在都在无偿为我父亲扫墓。
我在埃塞俄比亚从事医疗工作,受到了政府大使馆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圆满地完成了援外任务。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下面请朱惠芳女士介绍情况。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朱惠芳:
大家好,我叫朱惠芳,今年56岁,是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先后两次参加援外医疗队,累计在我国政府援建的中非友谊医院和马里医院工作了三年半的时间。我和我的队友们克服了停电停水、天气炎热、疟疾多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全心全意的去救治和护理患者。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我能够穿上印有五星红旗标识的工作服深感骄傲,与志同道合的优秀队员们一起工作生活也倍感荣幸。
有人说,在60个寒来暑往中有多少在非洲工作的中国医疗队员,就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非洲,我虽然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却也是人生当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和最难忘的经历。在有生之年,我愿为中非传统友谊继续贡献力量。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好,下面请王振常先生作介绍。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各位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王振常,今年59岁,工作37个年头,是北京友谊医院的副院长、党委常委,同时也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我是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的队长。
大家都知道,2014年到2016年正好是西非埃博拉肆虐的时候,所以我也兼国家埃博拉防控组组长,协同工作。在几内亚的一年半时间,我们跟平时医疗队的援助工作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的就是医疗工作援助,医疗技术、医疗人才的培养。再有,为华人华侨和中资机构提供健康保障。更主要的是2014年那段时间的埃博拉疫情,我们这个队伍同时还要兼顾到抗疫防护工作。我们也在国家统筹安排下为几内亚培训了16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这些工作应该说得到了几内亚政府和几内亚人民的高度评价,因此在几内亚,我们这批医疗队是第一批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
在这之外,我是一个影像工作者,从医30多年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30多名,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因此也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一些荣誉。无论何时,我觉得有这个特殊的援非经历,我愿意今后有机会还为援外工作做出贡献。在国内,我也愿意把我的力量贡献在人民健康事业上,谢谢大家!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下面请刘春女士作介绍。
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刘春:
大家好,我叫刘春,今年62岁,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40年来,我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医是中国援科威特医疗队的鲜明特色,1999年至2010年间,我曾有幸先后三次赴科威特参加援外医疗工作,援科威特六年间累计治疗病人6000余人,帮助科威特人民减轻了病痛,增加了中科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回国后,我还继续参与医疗队员的选拔和后期专业培训工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关系,做他们的知心大姐,为国家的援外事业做出贡献。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好,下面请吴德熙先生作介绍。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德熙:
大家好,我叫吴德熙,今年41岁,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常年在心脏重症监护室工作。2019年6月,我十分荣幸能够成为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的队员,援多三年三个月。在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是高发病,但是当地的医疗水平有限,我发挥所学所长接诊救治心血管病患者约5000人次,在当地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了第一例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第一例动态血压监测等多个多米尼克首例。同时,我也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授人以鱼”更需要“授人以渔”,我努力当好当地同行、医学生的老师,同时积极推动创立了多米尼克首个心血管内科,推动成立了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中多远程医学中心。
我自豪的是,在多米尼克很多人都认识我,很多患者和家属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国虽有界,医者无疆”,这段珍贵难忘的经历,让我对医生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将继续坚守医者初心,守护好人民的健康,在推动中多卫生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上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刚才五位代表简单介绍了一下各自的情况。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交流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问一下王院长。刚才您也提到了在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的时候,您是作为援非逆行者之一赴当地,想请问一下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您完成援非任务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因为疫情,大家肯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们都战胜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在帮助当地应对疫情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医生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谢谢!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是2014年8月份出发的,在出发之前是国际上埃博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谈埃色变,能不能去、去了怎么办、去了风险有多大。经过国家卫健委和各级部门严格和科学地判断,特别是当时几内亚或者西非很多国际人员都在撤离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要求和部署,按期出发。这个过程既有害怕又有担心,但是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因为我们代表着国家,在这艰苦的时候,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19名队员再加上我们的防控专家组22人,没有一个退缩的,都是准点到达几内亚开展工作。
当然,到达几内亚就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整体统一部署,我们一方面开展调研工作、分析工作,还有埃博拉防控的具体援助点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在几内亚的华人华侨中资机构进行更详细的培训。我们根据国家部署,给几内亚培训公共卫生医师,这项工作特别艰苦,历时两个多月。当时给我们的任务是1000名,但是通过各方面努力,我们应该说冒着很多风险,那时候有疫情,要培训就意味着有很多接触,有很多风险,最后培训完成了1600多名。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所以几内亚政府高度肯定我们的整个医疗队和中国埃博拉防控组的工作,在援几内亚历史上我们是第一次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勋章”。
这个工作除了艰苦和努力,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真正践行了习主席提出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梅学谦主任。我了解到,您的父亲梅庚年是医疗援非先驱,牺牲在埃塞俄比亚,他的事迹很让我们感动。您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对您加入援非医疗队有什么影响?您从父亲的事迹中获得了哪些感悟?谢谢!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梅学谦:
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我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父亲从小生长在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有幸受到白求恩先生办的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培训,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军医。转业以后,他带着两马车和家当到原平原省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建立安阳专署人民医院。我认为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表现了一种赤胆忠诚。这是在这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敬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安阳专署人民医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把安阳专署人民医院带到了1962年全国文教卫群英会集体代表,参加了天安门观礼台的观礼,参加了国家宴请。他对他的专业是执着的,他在整个河南地区首先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闭室分离术,和食管癌、贲门癌的治疗。在非洲,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救治了不少非洲病人,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巨大的甲状腺肿瘤,受到了当地和政府大使馆的赞扬和认可。
第二,他具有前瞻性。我为什么说他具有前瞻性呢?就是在建院的过程中,他带领安阳人民医院在河南省开展了第一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他还是由吴英恺院士组建的华北心血管协作组集体成员之一,我父亲受聘于那时候叫医科院心血管委员会委员。他率先在安阳地区医院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医疗体系,把每一个科室都分别建立,比方说放疗科,放疗科是河南省的第一家医院。还有同位素科,和王院长他们是一个行业的,也是建立比较早的,所以说他有前瞻性。
第三,对我的影响。我父亲虽然说作为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在埃塞俄比亚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毕竟没有圆满的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提前以身殉职了。对于我来说,我就有一种完成他未竟事业的一个念头。作为医生,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去为当地的群众服务,从私人方面,我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通过中国60年持续不断援助非洲,我认为中国在非洲和非洲这些众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感情,深化了交流,增加了友谊,才使我们国家在非洲有了比较大的影响。
我就简单回答你这些问题,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想请问朱惠芳主任。您被非洲当地的孩子们唤作“中国妈妈”,有什么体会?您和您的非洲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以分享?谢谢。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朱惠芳:
谢谢您的提问。当腼腆的非洲孩子们从陌生、害怕到熟悉,甚至依偎在我的怀中喊我“妈妈、妈妈”的时候,我心里既感到欣慰又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孩子们和他们家人们的认可,同时又自然而然生出一份母爱,想保护他们。我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想多帮助他们一点。
我们中国医疗队在非洲通过一批又一批队员们前赴后继的辛勤工作,在当地的百姓中有很高的信任度。同时,我们也给非洲的孩子们带去了健康和友谊。记得有一天我刚刚上班,在马里医院二楼骨科病房门口碰到了马方护士长,她邀请我去做一次护理会诊。原来是有一位16岁的马里男孩,在上学途中发生了车祸,导致他颈椎伴有脊髓损伤,原本喜欢中国武术和运动的他,只能躺在床上养伤。他非常伤心,天天哭,也不想吃东西,身体除了右上肢能够稍微抬起以外,其他肢体都不能自主活动。更不幸的是,因为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再加上马里天气炎热,他不幸发生了尾骶部压力性损伤。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眼睛哭得肿肿的,情绪也很悲伤,头转到一边,一声都不吭。我和马方的护士一起翻身查看他的伤口时,尾骶部压力性损伤已经很严重,达到四期了,创面又大又深,还伴有严重感染,发出一股臭味。我就带领马方的护士一起给他清理伤口换药,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在他的病床前多待一会儿,除了换药还鼓励他树立康复信心,教给他一些康复的方法,包括教马方护士和他的家人们给他做一些穴位按摩、肢体按摩等。
通过两个半月的精心照料,他的伤情好起来,心情也逐渐的好转。因为他胃口不好,我还买了奶粉,带了中国的红枣给他炖汤喝,当时他车祸的时候血色素有点低,然后我就给他炖汤喝。原来这个小男孩很开朗,我们在过程中还会交流,每天进病房,我们的法语有时候可能语法会有些错误,他就会讲你哪一句话说得不对,应该怎么说。我们就约定我教他用中文和我打招呼,我跟他用法语打招呼。就这样,两个半月的时间过去,他那个又大又深的压力性损伤奇迹般愈合了,肢体恢复情况也很好,到了出院那天离别的时候,平时非常开朗有说有笑的孩子妈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激和难舍的泪水。
有一次小男孩回医院复查,正好碰到媒体采访,他冲着镜头就说“这是我的中国妈妈”,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他现在已经成为马里的一名大学生了。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刘春主任,您曾三次赴科威特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用中医药为当地人民带去健康,请问当地居民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如何?您认为中医药在援外医疗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谢谢!
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刘春: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这支医疗队是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特色鲜明的一支中医专门团队,中医药学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瑰宝。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时给他们带去的礼物就是我们的针灸铜人。中医针灸也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当我最初到科威特的时候,当地人们对针灸的认识还是很少的,人们对小小的银针能治疗疾病也表示怀疑。当他们面对我们的针灸、拔罐这些治疗方法的时候,他们也都是心存疑虑和恐惧的。当他们接受我们的治疗以后,体验到我们针灸的疗效,恐惧和疑惑的心情就已经转为信任了。后来我们通过开展针刺、拔罐、穴位贴敷,这些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治疗方式,向患者推广我们的中医疗法,进而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
还有,我们这个医疗队治疗的病种相当多。一般来说,我们根据当地人群的高发疾病,一般治疗他们的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这些常见病,还有失眠、湿疹、腹泻便秘这些。记得有一位患者长期受失眠的困扰,夜间入睡很困难,入睡以后还多梦易醒,心情烦燥,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没办法他就到中医诊所来求治,经过我们的中医辨证,给他实施针灸和穴位按压治疗,一周以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连续治疗一个月以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就已经基本消失,这位患者对我们表示非常感谢。
还有就是,在我们跟他们治疗的过程当中,与当地民众也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有些患者在治疗结束以后也成为了我们医疗队的好朋友、“中医粉”,他们频繁夸我们针灸疗效好,在他们口口相传下,我们中医诊所的病人络绎不绝。当地民众对我们针灸的治疗方法还是很接受的,对我们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也很感兴趣,尤其对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当地的民众也非常感兴趣。还有我们的太极拳、八段锦这些健身治疗,当地民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人专程来到我们国内的中医院校学习中医,以便他们更加了解我们的中医传统文化。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请问吴德熙医生,作为一名80后,您认为您的援外工作和老一辈医生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谢谢。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德熙:
谢谢您的提问。不管是老一辈的医疗队员还是我们年轻人,我们的职业都是医生,都有着治病救人的初心,我们援外也是在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尽己所能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这一点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的前辈们所经历的艰苦条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克服更多的困难去完成他们的使命,我们很幸运,现在中国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医疗队员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让我们援外更有底气。我们身后所在的单位、地方政府还有国家都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在当地创立心血管内科,成立中多心血管医学影像中心,有了自己的一点贡献,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除直接提供具体的医疗服务之外,医疗援外实际也承担着帮助建设当地医疗队伍、推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的责任和期待。想请问一下各位代表,具体援外时是如何做的?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情?谢谢!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援外工作刚才就像吴主任说的,既要救死扶伤,也像他最开始介绍的时候,又要“授人以渔”,我们医生本身的职业就是救死扶伤,去了以后直接为患者服务,这肯定是一部分核心内容。但是我们更希望为他们培养人才,传授给他们先进技术。我们第24批医疗队在埃博拉疫情状态下,在医疗技术上也同样开展了很多工作,比如,他们的神经外科手术是肉眼直视手术,我们经过各种培训以后实现了显微外科手术,他在显微镜下做。比如,我们现在在国内很普及超声引导下的介入穿刺、超声引导下的手术治疗,在那边没有,我们的超声科大夫就带着他们把这个超声引导下的介入穿刺、介入治疗开展起来了,实现了微创治疗。比如,现代的腹腔手术基本上都是叫腹腔镜手术,也是微创手术的一种,经过我们给他们培训,这种不能在手术上培训,一定是在培训系统上培训,给他们的年轻医生把内镜下的手术技术做一个培训。我们特别希望,通过我们的医疗技术本身服务给受援国的老百姓,更希望为他们培养人才,留下技术。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医疗队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我们现在的华人华侨、中资机构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医疗队也需要为这些同胞做保障。
这是我的感受,有请其他的同志们回答。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德熙: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注重在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持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而我在多米尼克就做好老师的角色,就是把带教作为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多友谊医院我开展了多次心血管相关讲座、临床教学查房还有多学科病例讨论,会示范和教授新技术,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掌握新技术、知识和理念。我也被当地医学院聘为心血管专科导师,教授当地的医学生,让他们快速成长为优秀的医生。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情况推动当地学科建设,推动建立了首个心血管内科,推动了中多对口合作项目的落地,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中多远程医学中心正式启动。同时,目前有两批7名多米尼克医务人员来到广州,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先进的心血管影像技术,他们都非常喜欢广州,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当地,为当地升级医疗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开展医疗服务,我们也寻求国家帮助,向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申请到了许多专科急需的医疗设备和耗材,有了很好的硬件基础。同时,我们也积极向国内医院寻求技术上的支持,比如我所在的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血管团队、超声放射影像团队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们背后所在的单位、地方政府、国家给予我们全力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在当地创立首个心血管内科和中多首个心血管影像学中心。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王振常院长,您在援助几内亚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压力,不仅仅是条件的艰苦,还有埃博拉的凶险。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您觉得自己收获了什么?谢谢!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医疗队队员思考的问题,也是我特别愿意回忆和思考的问题。经过那段特殊的时期,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首先,我们完成了国家使命,这种心理上的收获非常巨大的,能够代表国家,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情,我想这是每个人的荣幸和使命。因为过去以后代表的不是个人,更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个地区,代表的是中国,那边的老百姓、那边的政府看到我们就是中国,就是中国医生,成就感还是挺好的。这是一方面的收获和感想。
另外一个方面,在非洲工作一年半,再加上疫情的特殊时期,我觉得对我来说,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一个是“从容”,一个是“珍惜”。因为我们当时去的时候面对着疫情、面对着生死,我们义无反顾向前而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很好完成任务,我们在国内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就应该能很从容地面对,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再就是一个“珍惜”,我们在那边离开我们的国家、离开我们的家人、离开我们的朋友、离开我们的岗位,在那边新的环境下、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特殊时期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我们更能体会亲情、友情、爱情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所以我们要珍惜,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我们国家现在国富民强、安居乐业。比较了以后就觉得更应该珍惜了,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我觉得都要珍惜现有的,做好未来规划。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想向朱惠芳女士提问。您从事护理工作38年,两次参加援外医疗队,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请问您是如何发挥护理的作用?另外,您刚才也提到语言关的问题,护理工作重在沟通,和当地患者大多会语言不通,您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谢谢!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朱惠芳: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护理工作确实是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团队合作的一项工作,所以我们的交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是举个在马里的例子。有一次我巡视到马里的重症监护室,发现一个眼部肿瘤手术的8岁女孩在哇哇大哭。询问了马方的护士说她是腹痛,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腹胀很明显。通过交流沟通,得知她已经四天没解大便了。我又问了一下,她说确实想解大便,但就是解不出来,我和马方的医务人员沟通,判断是便秘引起的,我就请医生开了两个开塞露给她。当时塞了两个开塞露以后,当时她因为肛门口的大便特别硬,所以也还是解不出,我就戴上手套把肛门口很坚硬的、颗粒状的大便用手指慢慢抠出来,抠出来以后因为开塞露的作用就解了很多,孩子马上就破涕为笑了。因为我刚进去的时候,她挂着盐水,很不安又很吵,问题解决之后马上就破涕为笑了,马方的医务人员也跟着很开心。在他们的印象中,我们中国医疗队就是这样很乐意去帮助他们,所以我们医疗队的威望、威信、信任度也都是这样慢慢积累出来的。
我们医疗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言去交流,像我去的两个国家中非和马里,他们的官方语言都是法语,但是他们当地又有不同的语言。中非是桑戈语,马里还有邦巴拉语,官方语言全部是法语,所以我们每批医疗队员在出国以前都会有为期半年的语言培训。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更快适应那里的生活。我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是我也很认真地学习法语,每天早上6点起床进行晨读,晚上也进行自习,到了马里以后还经常找机会跟我们的马里同事,包括病患家属、患儿多交流、多沟通,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法语水平。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最后一位记者提问,有请。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各位代表,什么样的医务人员适合援外?对于有援外倾向的年轻医务人员,你们有怎样的寄语?谢谢!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我想有这么几方面需要考虑,第一个方面,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精神,能够为国家担负起这份责任。第二个方面,要有技术,能够在那边专门、独立处理各种医疗工作,甚至还有教学能力,因为到那边更多的是要跟外方的同事一起工作,还要带教他们的年轻医生。再有,要有适应能力,因为我们所援助的这些国家气候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医疗条件不同,所以必须要克服这些不同,年轻人一定要有适应能力,要有适应能力的准备。
另外,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我们医疗队基本上都是刚刚组建的,来自于不同单位、不同学科,在医疗队内部是个新的大家庭,需要相互协作,需要相互适应和包容。我们的工作环境是需要跟受援方的医务人员、医院进行合作、协调,所以这种包容和协作精神是要有的。当然,医疗队员最好还要有强大的后盾,单位的保障、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很重要。
我先说这么多,这是我的感受,可能别的老师还有补充。
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朱惠芳:
谢谢你的提问,我也想说两句。我们非常欢迎年轻人加入我们中国援外医疗队这个光荣的大家庭。我们的队员在外工作,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所以作为一名老队员,我也想对我们即将踏上援外医疗道路的队友们嘱咐几句。
首先,我们要学习好交流用语,这样可以更好开展工作,同时也可以更快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第二,我们在外工作生活期间,医学无国界,但是我们的医疗队员是有国籍的,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我们自己,也代表中国医疗队,更是代表我们祖国。第三,我们要用热情、真诚和平等的心去待人,我们要用仁心仁术去尽力帮助当地的患者和同仁们解决困难,用心用力去服务好我们患者。谢谢。
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刘春:
我来说两句吧,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援外医疗队员,要有强烈的爱国心、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有爱心,有责任心。我希望即将奔赴援外医疗工作的年轻医生们,用你们过硬的技术专长,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更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谢谢!
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德熙:
我完全同意前辈们的建议。第一,我觉得援外医生需要有非常优秀的专业背景和技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要有奉献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高效完成医疗工作。同时,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快速融入当地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有援外想法的年轻医生,首先就是要锻炼好“内功”,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够帮助别人。第二,要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不计付出,用专业和大爱去展示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援外工作虽然艰苦,但是很有意义,也有收获,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传承接力,加入我们援外大家庭。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大家期待的目光都投向了梅主任。
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梅学谦:
我来简单说两句。我认为援外医疗队队员必须具备下列几种素养:第一,坚强的体魄。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要应付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第二,要对受援国官方语言熟练,和当地的医生和患者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第三,必须精通本专业的医疗技术,能够独立解决医疗工作中疑难杂症问题。第四,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我们要忠诚党、国家,忠诚援外医疗队。年轻的医生们,我希望你们走出国门,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心智,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好的,刚才我们的五位代表和各位记者作了充分的交流。我想从五位代表身上,我们也看到了60年来3万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他们的责任和坚守、奉献和传承,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超越国界的医者仁心。在这里,我也想向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就到这里,感谢五位代表,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来源:国家卫健委)